《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即兴感怀之作 。“穿林打叶”指雨急风骤;“何妨”,是我行我素;吟啸,徐行,指态度从容 。“竹杖芒鞋”是平民生涯;骑“马”是官宦气派 。“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风雨中行走,乃平生常风,任其自然,有何可怕?表露“我心坦然”的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将全词意境和情绪作一总收束 。通过冒风雨前行的活动经历,悟出人生哲理,表明处世态度 。
原文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注释
⑴定风波:词牌名 。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
⑹吟啸:放声吟咏 。
⑺芒鞋:草鞋 。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
⑾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
翻译
不必去听雨点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声音,尽管吟着诗、吹着口哨,慢吞吞地走好了 。竹杖和草鞋比马还轻便呢,有什么可怕的!在漫天烟雨中,披一件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的事,我平生经历惯了 。
风带来春天的寒意,吹得我酒也醒了,身上正微微觉得有点冷,山头的斜阳却已迎面照射过来 。我回过头去,看了看刚才遇雨的地方 。这趟归程,对我来说实在是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啊!
赏析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
【苏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
- 兵车行
- 苏轼 永遇乐·明月如霜
- 欧阳修 踏莎行·候馆梅残
- 台中鞫狱忆开元观旧事呈损之兼赠周兄四十韵
- ?霜饱花腴,烛消人瘐
- 欧阳修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
- 杂言 达摩支曲
- 宋祁 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
- 熟羊脸汤的做法,牛奶羊肉汤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