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乡村 诗意的村庄


诗意乡村 诗意的村庄

文章插图
山环水绕的婺源村庄 胡红平 摄
诗意乡村 诗意的村庄

文章插图
严田村水口 胡红平 摄
诗意乡村 诗意的村庄

文章插图
杨溪村水口 胡红平 摄
导读
中国古代的村庄是讲究的 , 包含着独特的中国文化理念 , 是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结晶 , 体现出中国人对理想家园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
徽州六邑之一的婺源 , 可作这方面的代表 。
“绿树村边合 , 青山郭外斜”——如诗如画的婺源乡村 , 处处呈现山、水、树、桥、村的布局 , 形成小桥流水人家与田园牧歌式意境 。婺源村庄的“卜居” , 既是地域文化和民间风俗相融的烙印 , 更是婺源先人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认识与表达 。
何处是乐土?
从远古开始 , 华夏的先民从未停下寻访的脚步 。剔除战乱与天灾的因素 , 更多的是出于对理想家园与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
而在南方的婺源 , 四千多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 最早是山越人聚居 , 形成了村落的原始雏形 。婺源属徽州六邑之一 , “天然封闭的地理环境 , 成了北方士族躲避战祸的‘洞天福地’” 。随着中原士族的迁入 , 以及与山越人的融合 , 他们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地理的认知 , 以传统的“卜居方式”避凶趋吉 , 阐释着规划与建设理想家园的愿景 。
相对于我行走访问的婺源村庄 , 卜居已是一个遥远的词了——每一个村庄在先祖卜居前 , 那里都还是一方原始的荒野 。翻开谱牒 , 几乎无村不卜 。是他们从自身的文化观、环境观出发 , 进行规划布局 , 才有了大量的聚族而居与“天人合一”的古村落遗存——在婺源29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 散落着有大小村庄一千多个 。朱熹、胡适等一批大儒名士都与婺源村庄血脉相连 。当我穿越时空重新检视那些藏匿 , 或者散佚的古代卜居传说时 , 依然发现千百年的村庄自然与人文因素还是结合得那么紧密 , 依然承继着“渔樵耕读、安居乐业”的和谐与美好 。

寻访的理想家园在远方 , 而远方不仅有诗意 , 还有漫长的旅程 。
心中存有理想家园的执念 , 即便山重水复 , 追寻的路也会越走越通畅 。
比如洪延寿——一位唐代的归隐长史 。
从山川地理上看 , 婺源境内的山脉起源于中国三大山脉之南干山脉分支 。洪延寿从歙州篁墩到达婺源大鄣山 , 必须走燕岭或者五龙岭翻过大鳙山 。当他看到大鄣山下清溪萦绕的那一刹那 , 立即被盆地中的景象迷住了——感受到了一条河流与一块盆地在青山环抱中自然原生的气息 , 以及显现的幽静与安宁 。那应是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 , 洪延寿在轮溪边的黄荆墩上植树定村时 , 等于为卜居的村庄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崛起石垒墩 , 仰依天马峰 。天马高昂驰骤 , 俯瞰轮溪浪洪 。余欲览春色 , 一一植樟松 。”在莽莽的山野里 , 在洪延寿期待的内心 , 开始生发香樟树与理想家园的诗意 。不难看出 , 在当时洪延寿心目中已经十分注重“树养人丁水养财”的意识了 。实际上 , 他植树定村赋诗以记 , 是把一个理想家园的梦 , 植入了一棵香樟树中 。他植下的这棵香樟树 , 以站立的姿势 , 年轮储满了村庄记忆的源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