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乡村 诗意的村庄( 三 )



所谓的山水文化 , 是人类在认识、利用、开发 , 以及保护自然山水中创造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 , 无疑是山水文化的一部分 。或者说 , 风水只是中国山水文化中一种象征而已——风是元气与场能 , 水呢 , 则是流动与变化了 。按照玄学的诠释 , 风水亦称堪舆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 , 他曾将堪舆家与五行家并列 , 他们大多都有仰观天象与俯察山川水利的本领 。
说起南唐国师何溥 , 大多数婺源人不免感到陌生 , 而一提起何令通 , 几乎是妇孺皆知 。其实 , 何溥字令通 , 他除了国师的身份 , 还是一位风水家 。他在婺源民间还有一个尊称——何公仙 。据说 , 他直谏“牛头山陵不利”而得罪了皇帝 , 被贬到海宁 , 也就是与婺源毗邻的休宁县 , 他到任县令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按八卦形调整“县基” , 广为栽树进行风水布局 。
南唐自李昪建立 , 到后主李煜兵败降宋 , 也就只有三十九年时间 。南唐灭国 , 何令通心存对朝廷的最后一丝希望都成了泡影 , 他只好从海宁(休宁)进入婺源 , 改名换姓 , 隐居在芙蓉山(灵山)潜心修道 。何令通相中“东望尚田之源 , 山川明秀”与“林谷幽邃”的地方 , 作为“棲身终隐之处” , 已是宋开宝五年(972) 。相传此处是水泛莲花的“莲花座” , 是一方风水宝地 。于是 , 何令通“指示其子(何闰)卜筑尚田之源 。”(民国版《田源何氏宗谱》) , 成了婺源何氏的始迁祖 。
村庄处在山旮旯里 , 田地并不多 。那么 , 何令通为何将卜居的村庄命名“田源”呢?想必 , 还是出于对田地的珍惜与感恩吧 。有山 , 有水 , 有田园 , 没有外来的侵袭与红尘的喧扰 , 那就是理想的家园了 。
果然 , 一如何令通所料 , 村庄的发展似乎与他心目中的理想发生了神秘关联 。随后 , 村庄气势突显 , 可谓科第绵延 , 明末清初先后有五位进士及第 , 七品以上官员有十二人 。据《婺源县志》记载 , 明代篆刻家、皖派篆刻创始人何震 , 明末一代名臣、武英殿大学士何如宠的故里均在何田坑 。
何田坑早年称婺东大鳙里八都田坑村 , 至于村名冠以姓氏 , 应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了 。在民国版的地方志上 , 还标着八都田坑 。现在的何田坑 , 属江湾镇管辖 , 是前段村委会的四个自然村之一 。我与何宇昭兄从前段徒步五公里左右 , 翻山越岭进入何田坑 , 已是距村庄建立千年之后的一个夏日了 。据时任前段村的党支部书记黄元坤介绍 , 何田坑历史上兴盛时期 , 曾是“千烟之村” 。即便古时有商贩到了村里 , 一天都很难转出来 。然而 , 我无论站在山岗上 , 还是行走在村庄里 , 根本找不到“千烟”的迹象 。那门庭的显赫 , 过往的荣光 , 都在时光中湮灭了 。
是那一如“莲花座”的山峦遮蔽了吗?
实际上 , 我能够看到的也就是五六十户人家的样子 , 而且大部分都是人去楼空 。其中 , 好几栋房屋已经落了架 , 露出断壁残垣 。而堆满了农具、杂物的“队屋” , 据说原先是何氏祠堂 。不过 , 我还是在杂草中的旗杆石上找到了答案 。在古时 , 旗杆石是用来标榜身份 , 以及光宗耀祖的 。沿着水街走 , 就能看到“乌石壁”山紧锁的水口 , 以及石拱桥与土地庙 , 那高高耸立的红豆杉、罗汉松、楠木、香樟、枫香 , 宛如村庄记忆的标本 。相传 , 村庄韩家坡的“阁老坟” , 是何震之父秀三公的墓冢 , 因为没有找到墓碑和其他文字依据 , 或者说无从找到衔接 , 心中不免打了一个问号 。何震之父辞世后 , 为何要葬在外姓的坡地?韩家是墓葬之前 , 还是墓葬之后迁入的呢?问题是 , 现在的何田坑根本没有一个姓韩的后裔 。还有 , 以何震的美德与名声 , 他父亲的坟墓不至于只是一个土堆吧?村里老人说 , 一次次外迁 , 是村庄居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 。何氏后裔人丁兴旺 , 遍及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