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乘除的来历和含义是什么?

+-x÷=,平时很常见,但是当爱问问题的小朋友问你这些符号是怎么来的?你是不是会哑口无言?弄懂他们,给小朋友们讲一讲吧~
+-x÷=来历经过了一段相当曲折的发展道路 。
一、先说+、-
首先说明,阿拉伯数字实际上是古印度发明,经阿拉伯传往欧洲的,我们+-也从这个时候说起 。
古希腊和古印度人,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表示加法,例如3+1就写成了31 。
如果要表示两数相减,把这两个数字写得分开一些,比如6-5就写成6 5
当然,上述方式书写太不利于观看了,极易混淆 。
再后来,有人用拉丁字母的P代表相加;用M(Minus的第一个字母)代表相减 。例如4P2就表示4+2,9M5就表示9-5 。
中世纪后期,也就是14世纪至15世纪(约1300年-1499年),欧洲商业逐渐发达,海上运输业尤甚 。于是为了统计方便,一些商人在装货的箱子上画一个"+"字,表示货物重量多一些;画一个“-”字,以表示货物重量少一些 。
公元1489年,德国人威德曼在莱比锡出版了一本关于算术的书正式用这两个符号 来表示加减运算 。
法国数学家弗朗索瓦·韦达(Fran?ois Viète,1540-1603),韦达在欧洲被尊称为“代数学之父” 。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代数学的推进,他最早系统地引入代数符号,推进了方程论的发展 。经过韦达的大力宣传与提倡,加号“+”和减号“-”才开始普及,直到十七世纪中叶,人们才开始推广使用 。
由于中国古代筹算和珠算比较发达,并未将加减乘除进行符号化 。在中国清朝,以“李善兰恒等式”闻名于世的数学家李善兰(1811-1882)清代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曾经用过“丄”读音:【shàng】或【shǎng】表示“+”;用“丅”读音:【xià】表示“-” 。
二、说说×、÷
×、÷符号的使用,只有不到400年 。一般认为,英国数学家威廉·奥特雷德首次以x表示两数相乘,于1631年在其著作数学之钥Clavis Mathematicae中首次以×表示两数相乘,即现代的乘号,后日渐流行 。
莱布尼茨于1698年7月29日给约翰·伯努利的一封信内提出以圆点·表示乘,以防x号与字母X混淆 。
中世纪时,出生于阿拉伯帝国大呼罗珊地区的花剌子模 。波斯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 。代数与算术的整理者,被誉为“代数之父” 。曾用“1/5”或“
除法运算所使用的除号“÷”被称为雷恩记号,因为它是瑞典人雷恩在1659年出版的一本代数书中首先使用的 。1668年,他这本书译成英文出版,这个记号得以流行起来,直到现在 。(也有一说“÷”的使用,为1630年一位英国人约翰·比尔的著作 。人们推测他大概是根据阿拉伯人花剌子模的除号"—"与比的记号"∶"合并转化而成的 。)
1666年,莱布尼茨在他的一篇论文《组合的艺术》中首次用“:”作为除号,后来逐渐通用,现在德国、前苏联国家一直在使用 。
在我国,曾把单位乘法叫做"因",单位除法叫做"归",被乘数叫“实”,乘数叫“法”,乘的结果叫“积” 。在除法中,虽然被除数和除数也叫"实"与"法",但相除的结果,叫做“商” 。
可以看出来,乘除符号的发展是较为多元化的,目前现代绝大多数国家的出版物中,都用+、-来表示加与减,"×"、"÷"的使用则远没有+、-普遍 。例如,一些国家的课本中用“·”代替“×” 。在前苏联国家或德国出版物中,很少看到"÷",一般都用比的记号"∶"来代替 。事实上,比的记号的用法可以说与“÷”号基本一样,大可不必再画出中间的一条线 。因此,这个“÷”号,在高等数学中用得越来越少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