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面的端午 课本里的端午

【课本里的中国】
仲夏时节,石榴花开,中国人迎来入夏后第一个重要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民俗活动最丰富的节日之一,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
当我们循着课本里的端午印记,细咂端午风物里的文化滋味,慢品端午记忆中的精神密码,一个饱含民俗趣味与家国情怀的端午佳节翩然而至 。
端午作为民间佳节,仪式感很强 。从“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苏轼《六幺令·天中节》)到“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再到“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古代诗词里记载了各地裹香粽、饮雄黄、赛龙舟、挂菖蒲、浴兰汤等端午习俗 。这些独特的民俗活动,传承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别有情趣的生活方式 。

课本里面的端午 课本里的端午

文章插图
端午图(中国画)齐白石
课本里面的端午 课本里的端午

文章插图
阖家包粽子(剪纸)尹浩
课本里面的端午 课本里的端午

文章插图
赛龙舟(中国画)刘发良
课本里面的端午 课本里的端午

文章插图
端午图(中国画)任伯年
课本里面的端午 课本里的端午

文章插图
包粽子(民间画)欧秀辉
课本里面的端午 课本里的端午

文章插图
唐代李昭道绘《龙舟竞渡图》摹本
课本里面的端午 课本里的端午

文章插图
端午粽(课本内页)资料照片
课本里面的端午 课本里的端午

文章插图
野草滩·端午粽香(油画)陈树中
当代作家也有滋有味地描绘“舌尖上的端午”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 。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 。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屠再华《端午粽》,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鸭蛋咸美、粽子飘香,包裹在食物里的,是作家关于家乡和故人的美好回忆 。这些文化记忆代代相传,凝结成中国人关于端午的“节日味道” 。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隆重的活动,沈从文在小说《边城》里细细描述了他的老家湘西端午日赛龙舟的盛况 。“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 。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种种情形 。”(沈从文《边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边城端午的热闹景象跃然纸上,书里描绘的龙舟竞渡活动盛行南北,成为端午节重要的文化符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