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名词吗 是什么什么直

作者简介:
关多义,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民省,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太原 030006)
内容提要:
【只是名词吗 是什么什么直】“以直报怨”的“直”,既不是“正直”,也不是“对等”的意思,而是不受礼法约束的“直性”方式;“直在其中”中的“直”,既不是“正直”,也不是“对等”的意思,而是发乎内心率直的孝亲之理 。孔子提倡“以直报怨”,反对“以德报怨”,同意“父子相隐,直在其中”,说明孔子的“直”论所标举的内涵,包含着他探寻社会治理良策的辩证思考 。
孔子/以直报怨/直在其中
孔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者,以孔子思想为主要代表的儒家文化在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主流思想、文化之根和民族之魂的地位 。虽经世事变百思特网迁、沧海桑田,但是,孔子的思想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黯淡,反而历久弥新,影响深远 。应该说,孔子对道德的重视是众所周知的,但也留下一些误解,尤其是《论语》中记载的“以直报怨”和“直在其中”,两句话中的“直”,到底是不是一个意思,成了人们千年未解的争论 。
一、“以直报怨”是孔子主张的重要处世之道
根据《论语》的记载,孔子首次提出了“以直报怨”的行为准则,但是,这里的“直”到底是什么意思,两千年来一直没有定论,有正直说、有正义说,也有对等说 。但是笔者认为这些见解恐怕都不对,而应该当“直性”的态度讲,这是一种超出了孔子道德体系的非道德律 。为了说明观点,笔者引用北京大学赵敦华教授在研究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时候,把传统社会的道德思想用金属的价值来类比的观点,即把人的道德水平分成由高到低的“金律”、“银律”、“铜律”和“铁律”四个层次① 。笔者以为,其中最难理解和把握的是“直”,这个作为第三层次的“铜律” 。
首先,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圣人之德”,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② 。即,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就要尊重别人;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帮助,你就要帮助别人 。这一表述被世人认为是伦理学“金律”的标准表达 。其次,是比“金律”次一等的“君子之德”,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的道德“银律”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不欲”的前提是有普遍共识的,比如,疾病、死亡、灾祸、战争,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并且要极力避免的东西 。因此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完全符合道德的 。仔细分析这两个道德层次,我们发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从肯定的层面推己及人的过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否定的层面推己及人的过程 。二者相比,肯定性“金律”要求人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做好事 。“银律”只是要求人们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这相对而言是被动的、消极的,比较容易做到 。所以,肯定性的“金律”比否定性“银律”的要求高,有更大的伦理价值 。这就是金律和银律的区别 。
但是,圣人、君子层面的道德律,并不适用所有人际关系的协调,所以孔子并没有教条式地要求人们据此去做,他认识到金律与银律有时不太具备现实可行性和现实价值 。如,子贡赎了奴隶而不取金的高尚行为,孔子却批评他:“赐失之矣 。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救了溺水者,被救者用一头牛来酬谢他,子路接受了,孔子却称赞了他,因为“鲁人必多拯溺者矣”④,这就引出了孔子道德思想的第三个层次——“凡人之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