甭管是什么意思 讲是什么意思( 四 )


如果一定要说《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种写法的特色 , 我们认为应该是一种虚拟视角 , 一种外物化、客体化的视角 , 文章的叙述者、抒情主人公的身份不再是作者本人 , 而是其他的人或者外在事物 。艾青《我爱这土地》的第一节其实也是虚拟视角 , 与此类似 。
问:第119页 , 《虽有嘉肴》中“然后能自强也”的“强”应该读qin还是qin?
答:应该读qin , 但读qin亦通 。汉代经学家郑玄注释《礼记》中这一句时说:“自强 , 修业不敢倦 。”按照郑玄的说法 , 这里的“强”是“勉力 , 勤勉”的意思 , 对应的读音应该是qin;也有人理解为“劝勉 , 勉励” , 亦通 , 对应的读音依然是qin 。
但读qin也可以讲通 , 作“使强大”解释 。唐代经学家陆德明在其著作《经典释文》中对“然后能自强也”的“强”字做了反切注音:“其丈反 。又其良反 。”“其丈反”对应的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为qin , “其良反”对应的则是qin 。也就是说 , 陆德明认为这里两种读法都是可以讲通的 。
问:第119页 , 《虽有嘉肴》中“教学相长”的“教”应该读jio还是jio?
答:应该读jio而非jio 。文中“教学相长”的“教”是承上文“教然后知困”而来的 , 读音应当与之相同 。而“教然后知困”的“教”的意思是“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 , 故而应读jio;读jio则是“教导 , 教育”这样更加上位、更加宽泛的概念 。至于现代教育理念中的“教(jio)学相长” , 和本文中的“教(jio)学相长”是有一定差异的:前者强调师生的双向互动 , “教”指教师的教育、教导(不仅限于传授知识技能) , “学”指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学习知识技能) , 都侧重宽泛的、上位的概念 , 因此“教”读jio;而后者是指教师通过教别人和自己学习两方面的行为来成长 , “教”和“学”都是针对教师自身而言的 , 偏重于“传授、学习知识技能”这样具体的、下位的行为 , 因此“教”读jio 。
问:第121页 , 《〈礼记〉二则》课后第五题中“人不学 , 不知道”是否应该是“人不学 , 不知义”?
答:《礼记学记》中的原文就是“人不学 , 不知道” 。后人编《三字经》时为了押韵 , 改成了“人不学 , 不知义” 。《三字经》作为经典蒙学读物为人们所熟知 , 《礼记》的原文反而显得陌生了 。当然 , 这里的“不知道”是“不能通晓天地之道 , 深明人世之理”的意思 , 和现代汉语中的“不知道”是有很大差别的 。
问:第121页 , 《〈礼记〉二则》课后补白第一则中“使子贡问之” , 也有的版本是“使子路问之” , 哪一个是正确的?
答:“使子贡问之”是更为可靠的版本 。《礼记》一书 , 版本众多 , 在今天能看到的各种版本中 , 确实有“子贡”和“子路”两种文本 , 作“子贡”的版本可靠性更高(比如唐代的石经 , 还有宋代的国子监本、蜀大字本等) 。此外 , 这个故事又见于《论衡》《新序》《文选注》《艺文类聚》《白孔六帖》《太平御览》《孔子家语》等书 , 均作“子贡” , 可以作为旁证 。因此自清代以来 , 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是“使子贡问之” 。古诗文中存在异文是正常现象 , 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参看陈恒舒《谈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异文》(《中学语文教学》2020年第1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