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术没有在中国普及的原因( 五 )


综上 , 无论是活字技术层面、传统文化惯性层面 , 还是古代印刷市场层面 , 均对新诞生的活字印刷术不太友好 , 客观上造成了它在规模应用发展之路上的无比艰难而曲折 。
“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之后 , 快速推动了现代印刷业的工业化发展
如上所述 , 活字印刷自北宋年间发明之后 , 在此后的七八百年间未能得到广泛的普及推广 , 但是相比之下 , 元代活字印刷术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 , 德国人古登堡率先于公元1445年采用了这项来自东方古国的高科技用铅合金铸成活字 , 并印制出了古腾堡版《圣经》 。此后这项技术迅速在欧洲大陆得到推广应用 , 并基于此逐步实现了铅字印刷的机械化和工业化 。据史料统计 , 从公元1445年至1500年 , 欧洲先后出现了1000多家印刷所 , 出版了超过35000种印刷品 , 总发行量高达1000万份 , 可以说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如此大规模的信息传播 , 客观上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的更早到来以及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 。

活字印刷术没有在中国普及的原因

文章插图
古腾堡
结合上一章的分析 , 我们大体清晰了 , 造成活字印刷术“东方不亮”却“西方亮”的关键原因 , 实际上就在于两点:
  • 其一 , 活字印刷术在西方文明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应用条件 , 因为中国汉字近10万个 , 而西方的字母就几十个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 汉字数量极为庞大 , 同样是采用活字印刷 , 在中国 , 就得先制作好几万甚至十几万个单子模 , 而西方的拼音文字体系只需要制作几十个最多几百个字母模型 , 两者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 , 其繁琐程度也不可同日而语 。
  • 其二 , 古腾堡率先为铅字模找到了适用的油墨 , 并发明了笨重简易的木制凸版印刷机 , 这在活字印刷的快速应用上更是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而中国虽然很早在魏晋时期已经发明了早期油墨 , 但一直缺少进一步的研究 , 油墨技术没有突破 , 后期活字印刷中的着墨不均问题也因没有找到合适的油墨而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 令人惋惜 。

活字印刷术没有在中国普及的原因

文章插图
古腾堡与铅字印刷术
九州君评
毕昇创造发明的胶泥活字、木活字排版 , 可以说是中国印刷术乃至世界印刷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的改革 。虽然他的创举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 , 直到他死后的几百年间 , 活字印刷术依然没有在印刷业占据主流 , 但他所发明的活字术 , 却流传下来了 。他的胶泥活字最早传达了朝鲜 , 被称为“陶活字” , 十五世纪 , 活字印刷术经丝绸之路远传至欧洲 , 到了十六世纪 , 活字印刷术又传达了非洲、美洲 , 十九世纪传入澳洲 , 影响力既深且广 。
活字印刷术没有在中国普及的原因

文章插图
活字印刷术
2010年11月15日 , 活字印刷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 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算是对我国古代这项发明创造的一种肯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