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术没有在中国普及的原因( 四 )


另一方面 , 从艺术审美角度来看 , 活字版书籍很难超越雕版 。雕版印刷是书写上版稿 , 上下字间有时会有笔画交叉 , 相互辉映 , 排行整齐且字体结构美观 , 因此印刷出的书籍不仅仅作为一个阅读和传播知识之媒介 , 同时兼具艺术品收藏和书法艺术传播载体的功能 。而这一点对于活字印刷术而言便是很难克服的硬伤 。活字印刷品往往存在一些问题 , 或排版不齐 , 或单字大小不一 , 或个别单字横置甚至倒置 , 或着墨不均等等 , 加上活字版一旦制成 , 一般都是一种固定字体 。这些对于讲究形神兼具、书法悦目、行文飘逸潇洒的古代文人而言 , 均是难以接受的 。

  • 三是古代雕版印刷较为完善的专业化格局以及书籍发行流通市场较小 , 也是抑制活字印刷术在古代得以大规模应用的一个原因 。
从行业格局来看 , 自雕版印刷成熟后 , 古代的印刷业得以快速发展 。宋代开始 , 社会上的印刷主体主要有三类 , 即官刻、家刻、坊刻 。所谓官刻就是朝廷或者官府刻书 , 主要刻的是儒家经典书籍为主 。一直到清代康、雍、乾时期 , 随着活字印刷术的进步 , 官府刻书才正式开始较多地采取活字印刷 , 例如雍正年间铜活字刻制的大型书目《古今图书集成》以及乾隆年间木活字版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而私家刻书 , 即家刻 , 多以翻印经文或出版文集居多 , 受限于私家力量不足 , 活字印刷应用也不多 , 主要还是雕版印刷为主 。还有一个就是古代印刷业的另一大主体——书坊 , 以印刷发行书籍来盈利的民间刻书机构 。既然它完全是盈利未目的的机构 , 那它的选择就非常具有代表性了 , 一是雕版印刷工艺的专业格局;二是成本上的相对优势 , 最终导致了书坊也基本选择使用雕版印刷而非活字印刷 。
活字印刷术没有在中国普及的原因

文章插图
古今图书集成
一方面 , 雕版印刷历史悠久、工艺成熟 , 社会上早已形成庞大的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队伍 , 从业者众 , 已经形成专业化格局 。而活字印刷工艺作为新技术对刻板工艺有着新的要求 , 首先是制作活字模很麻烦 , 需要刻制数万或者数十万的单字模 , 还得为印刷过程中的损耗制作备份字模 , 这比雕版麻烦的多 。其次就是活字排印也是一项细致而又繁琐的工作 , 要从数十万个字模中根据原文稿的顺序逐一挑出对应的单字模进行排版 , 然后固化在底板上 , 印刷完之后还得拆洗自模并分门别类存放 , 其工作量可以想象 , 而且还容易出错 。
活字印刷术没有在中国普及的原因

文章插图
活字模体量巨大
另一方面 , 如果印刷体量不大的化 , 活字印刷术和雕版印刷术相比 , 在成本角度上就毫无优势 。正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 , 若印数十百千本 , 则极为神速 。”如上分析 , 如果只是印刷很少体量的书籍 , 那刻制一套字模并辛苦排版的话 , 投资就显得过大了 。而且 , 中国古代的图书发行流通量不大 , 市场需求量较小 , 因此大多数书籍的印刷数量不会很多 。为了追求更大利润 , 书坊定然不愿意采用活字印刷这种新技术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