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是什么诗


  1. 《十五从军征》文学体裁:乐府诗,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的叙事诗 。
  2. 《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 。这首乐府诗不仅抒发了这一老兵“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 。该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的思想感情 。
  3. 原文:
    十五从军征 , 八十始得归 。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兔从狗窦入 , 雉从梁上飞 。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
    羹饭一时熟 , 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
  4. 译文: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 , 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 , 摘下葵叶来煮汤 。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

一句一字的解释汉乐府诗集中的《十五从军征》哀景写哀情 谋篇有特色——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鉴赏 chusai 发表于 2006-3-4 17:43:00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
羹饭一时熟 , 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
上录《十五从军征》,《古今乐录》、《古诗源》等均作古诗 。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将它列入“梁鼓角横吹曲”,题为《紫骝马歌辞》,在“十五从军征”前多出“烧火烧野田”等八句 。
这里,我们认同《乐府诗集》,将此诗视为汉乐府,并依照通行本,保留其“十五从军征”以下的诗句 。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
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
”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 , “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 , 像不经意间道来 , 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 。
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 。
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 。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
正因为“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其间数十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对家中情况一无所知 , 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况,于是,这也就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 。
老兵,“道逢乡里人” , 便迫不及待地问道:“家中有阿谁?”“乡里人”答道:“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 , 反映其在久别家乡之后、返乡途中的矛盾心理,与此诗笔法有别,却殊途同归 。
宋之问的诗句是曲笔写其返乡途中想了解家中情况的迫切愿望,而此诗则是直言之 。
二者均表现了久别家乡的返乡之人的真实情感 。
此诗中“乡里人”的回答很巧妙,没有明言直说老兵家中还有谁,而只是用手指着远处长满松柏的众多的高坟说:“那儿就是您的家 。
”言下之意就是:“您的家中已无他人了 。
”其实,“乡里人”这样回答,是不忍心道明真相,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败人亡的痛楚 。
如此着墨,显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也与下文相呼应 。
老兵家中的情况究竟怎样呢?其心情又是如何呢?“兔从”四句承接上文加以描绘 。
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从狗洞进进出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 。
“兔”与“雉”(野鸡),均系动物,一在“狗窦”(下方),一在“梁上”(上方);“旅谷”、“旅葵”,均系未经种植而自生自长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台上) 。
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在这里构成的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斐烧庖痪跋蟮闹苯釉蚴抢媳抑形奕?。
而其家中无人,又是谁造成的呢?对此,诗未明言,这又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 。
这几句诗仍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 。
而更令老兵悲哀的还在于:他以“旅谷”煮饭,以“旅葵”做羹,未用多少时间就做好了 , 却不知道将饭与羹送给谁,也即无亲人与之共享了 。
这正是“舂谷”四句所表现的 。
老兵孤身一人回家 , 家中也无亲人了,到头来还是他孤身一人 。
这不仅照应了上文——乡里人的答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继续以哀景写哀情 。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
这里 , 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
试想 , 他“十五从军征 , 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 。
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 , 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 。
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 。
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 。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
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 。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
www.cycnet.com/army/literature/wencui/000 ... 5K ...
十五从军征的诗意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
羹饭一时熟 , 不知贻阿谁 。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 , 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
这首诗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有力地揭露和控拆了当时兵役制度的残酷 。
汉代长期拓边征战 , 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 。
这首诗就真实地反映了这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 。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看似简单、平实的事件交待,其中却隐含了老兵一生从军的辛酸 。
颠沛一生 , 老来回到家园,看到的却是更为荒芜凄凉的景象,这其中的酸楚之情尽在不言中 。
这首诗没有一句话直接描写残酷的战争、诅咒社会现实 , 可是恰恰是因为没有激愤之语,只有平实之态,才更蕴含了凄楚沉郁之情 , 显现了感情的巨大张力 。
正像《十五从军征》一样,汉代古诗把更多的目光投射于现实社会人生,这也正是它们巨大的艺术价值之所在 。
阅读这首诗 , 细心体会叙事、对话、写景是怎样融合在一起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的 。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的叙事诗,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
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
十五从军征的意思以及怎样更快的背过这首诗始:才 。
归:回家 。
道逢:在路上遇到 阿(e):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
遥看:远远的看 柏(bǎi):松树 。
冢(zhǒng):坟墓 。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
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 , 洞穴 。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 。
旅生的谷叫“旅谷” 。
旅葵(kuí):即野葵 。
舂(chōng):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
持:用 。
作:当作 羹(gēng):菜 。
糊状的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沾:渗入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
”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 , 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叙事诗 , 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 , 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
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 , 八十始得归 。
”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 , “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 , 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 , 颇见功力 。
【十五从军征是什么诗】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 , 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 , 诗中也均未交代 。
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 。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 , 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 , 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
十五从军征 , 八十始得归 。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
“道逢乡里人 , ‘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 , 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 。
,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 。
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 。
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在这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 , 向谁倾诉、向谁表达?。课ㄓ心乔嗲嗨砂亍⒗堇莘刳B穑磕? ,就是我的家吗?不 , 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
”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
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 , 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 , 倍伤人心神 。
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 “出门东向看 , 泪落沾我衣 。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 。
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 , 低声哭了起来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 , 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 , 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 , 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 。
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 , 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
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 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
十五从军征全诗十五从军征(汉)《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 兔从狗窦入 , 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
舂谷持作饭 , 采葵持作羹 。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
古诗二首 十五从军征 哪些诗句运用了景物描写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 , 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
”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
以下是关于本诗的其他一些资料:《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的叙事诗,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 , 催人泣下 。
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 , 松柏冢累累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
羹饭一时熟 , 不知贻阿谁 。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
上录《十五从军征》,《古今乐录》、《古诗源》等均作古诗 。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将它列入“梁鼓角横吹曲”,题为《紫骝马歌辞》,在“十五从军征”前多出“烧火烧野田”等八句 。
这里,我们认同《乐府诗集》,将此诗视为汉乐府,并依照通行本,保留其“十五从军征”以下的诗句 。
注释始:才 。
归:回家 。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 。
阿(a):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
遥看:远远的看 柏(bǎi):松树 。
十五从军征冢(zhǒng):坟墓 。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
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 。
旅生的谷叫“旅谷” 。
旅葵(kuí):即野葵 。
舂(chōng):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
持:用 。
作:当作 羹(gēng):菜 。
糊状的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沾:渗入
《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其选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主要运用叙事写实的手法描写 一位老人,参军回家,发现家中已是破败不堪,一派荒凉,空无一人 。
主要思想感情 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灾难 。
原文如下(括号内为 , 本人理解做的批注)《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 , 八十始得归 。
(封建社会不合理地兵役制度对劳动者的迫害)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
(回到家中,一派荒凉破败的景象)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
(写出老人孤独凄凉的心情)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表达出伤感之情)
十五从军征古诗的意思? 山塞古诗的意思?拜托了,急急急急急急开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起得很平,好像只是简单的事实交代 。
这里大概连夸张的成份都没有 。
因为古时士兵服役,常常是没有年限,或虽有年限,却并不严格执行的 。
许多人未成年就被征发,老得血也干了,骨也枯了,才被放回 。
《宋书》记载,沈亮曾对宋文帝说:“伏见西府兵士,或年几八十,而犹伏隶,或年始七岁,而已从役 。
”可见这并不是很特别的事情 。
但正因为这两句起得很平,才格外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 。
从十五到八十,整整六十五年,那就是一个人知事以后完整的一生?。∈怂坪趺挥信朗裁?nbsp;, 但“八十始得归”一个“始”字 , 却已强有力地揭示了当时兵役制度的惨无人道 。
在许多边塞诗中,读者可以读到立功塞上、博取功名,甚而垂誉青史的雄心 。
这当然不应该加以指责,但也需要懂得:这种雄心,大抵是所谓“良家”子弟、贵族少年才有的 。
对于出身贫寒、处于最底层的普通士兵来说,功名跟他们没有什么缘份,他们也很少存这份妄想 。
一天天地活下去,捱过天寒地荒、刀光箭影的岁月,活到能够还乡的一天,便是他们最大的愿望了 。
这位老兵好歹得归故里,一路上总是不断地梦想着亲人团聚的欢乐、晚年生活的安宁吧 。
可是,毕竟已经过去了六十五年,不知道家中是个什么模样:父母或许已经不在人间,兄弟姐妹们大概也难以相识 。
所谓“近乡情更怯”,当他在途中遇到“乡里人”时,情不自禁地打听道:“家中有阿谁?”意思是:家里还有谁还活着?“乡里人”的回答,是那样一个无情的事实:远远望去,松柏之下 , 坟茔相连的地方 , 便是他的家 。
原来 , 家中的亲人早已尽入黄泉 。
再回到开头所说的问题:作者怎样对材料进行剪裁 。
六十五年的间隔 , 一面是从军的艰辛 , 以及艰辛中对归乡的盼望;一面是家庭的苦难,以及苦难中对游子的期待 。
这一切都不说,只说游子老去,白发如霜;亲故凋零,荒墓相累 。
这一幕,包含了无限的凄凉 。
一个内涵无穷而感人至深的瞬间画面,便出现在读者面前 。
因为剪裁巧妙,所以作者在这短短的小诗中,也能作颇为充分的渲染,以增强故事的抒情效果 。
下面就写到老兵来到已经不成其为“家”的家中,只见野兔从往日留给看门狗进出的墙洞里窜入,野鸡在屋梁上扑翅飞起,庭院中长满野谷(“旅”是野生无主的意思) , 井台旁长满野生的葵草(一种可食用的植物) 。
可见这家院荒芜已久,很早就不再有人居住 。
老人采来野谷、野葵煮成饭菜,可是没有人陪着他一起吃 。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二句,正是写出生活对他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
他从军归来 , 此生无多,唯一的希望,不过是过得几天平常人的生活,享受一点人所应有的天伦之乐,如今只剩孑然一身,以后的日子 , 实在很难过下去 。
饱经风霜、历尽艰危的老人,本不是那么容易动感情的,此时不觉悲从中来,难以下咽,出门东望 , 一片荒凉,使他不能不老泪纵横,湿透衣衫 。
如果说泪具有不同的感情份量,那么,这位老人的泪 , 大概是人世间最沉重的了 。
《出塞》是乐府诗歌的旧题,唐代诗人常用这个题目描写边塞生活 。
这首诗即借此题写了唐代戍边将士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长期戍边战士的同情,希望能有像汉朝李广那样的大将戍守,使边境得以安宁 。
诗的大意说:从秦汉时,明月就照临着边境上的古老关塞,至今,这里仍然还有无数离家万里的战士 , 在这关塞上戍守,不能返还家乡 。
只要能有像李广那样的将领在这边界上把守,外来的敌人就不敢来侵犯了 。
唐代 , 边境上的战争常常失利 。
人们怀念有汉代李广那样的将领守边 , 含蓄地批评了朝廷用人不当 。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 。
扩写《十五从军征》作文一个十五岁正值黄金时期的少年被军队征去参加卫国战争 。
六十五年后,这个老人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
八十岁的他喜气洋洋地准备告老还乡 。
路上,这个老人遇到了一位同乡人 。
他好奇地向同乡人问道:“我的家中还有那些亲人呢 。
”同乡人迟迟不肯回答 。
几经询问,他才低声说出:“远远看去那便是你家,可是那已经成为一片坟地,上面杂乱无章地长满了松柏等树 。
”老人脑中刷的一片空白,这些话语好似一道道晴天霹雳,击中了他的要害 。
老人本就虚弱的身子摇晃了几下一屁股坐在地上 。
他老泪纵横,口中喃喃自语:“这不可能,这不可能,我去的时候他们还都健在 。
你一定是在骗我 。
”老人心头突然一疼,整个人晕了过去 。
过了一会儿,老人渐渐清醒过来 。
他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朝家的方向走了过去 。
脚下的道路忽然变得那么漫长 。
刚到家,老人一下惊呆了,愣在那里 。
一只野兔从狗洞里穿过,山鸡在房梁上飞来飞去,根本不把人放在眼里 。
这还是一个家,还是以前那个温馨的家吗?老人祭拜了父母的坟墓后 , 走进屋子一看 。
庭院里杂草丛生 , 先前的花草早已不见了,井沿上长满了野葵 。
他休息片刻,采了点野草去壳后当作米饭,摘了点野菜熬成汤 。
汤和饭菜一会儿的功夫就熟了 。
老人捧着饭菜却不知和谁一起分享,他一人咽不下去 。
这个孤苦伶仃的老人走出家门向东望去 , 默默地流泪 , 泪水不禁打湿了满是补丁的衣服 。
望采纳
《凉州词》诗歌鉴赏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凉州词①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②春风不度玉门关 。
③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 ,  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 。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 。
晚年出任文安 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 。
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 , 与高适、王昌 龄、崔国辅等唱和 , 名动一时 。
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 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中” 。
《全唐诗》 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
注释①凉州词:《乐府诗集》卷七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 , 引《乐苑》云: “《凉州》,宫曲名,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远进 。
”邝陇右道凉州 , 治姑臧 (今甘肃武威) 。
此诗用《凉州》曲调,并非歌咏凉州 。
②北朝乐府《鼓角 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
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见 。
” ③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
《凉州词》赏析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 。
首句“黄河直上” , 有人 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 。
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见“白云”?其实 , “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 。
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 , 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 。
遥望 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 。
在水天相接处突 起“万仞山”,山天相连 ,  这是竖向描写 。
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 。
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 。
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 景 。
“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
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
“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
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 。
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 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 。
久住“孤城” , 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 四句 。
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 乡之情已明白可见 。
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 。
“怨”甚么呢?从 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 。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
笛 中闻折柳 , 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 。
诗意很婉曲: 闻《折杨柳曲》 , 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 , 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 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 。
诗意如此委婉深厚,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 , 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 因作结 。
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 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 , 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 。
”写景雄奇壮 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 。
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 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
”李锳《诗法易简录》进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 已传遍四方 , 推为绝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