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中有无为法,佛教的无我是什么意思?

阿含经中有无为法吗
阿含经中有无为法 。杂阿含经第890经 , “云何无为法?谓贪欲永尽 , 瞋恚、愚痴永尽 , 一切烦恼永尽 , 是无为法 。”
无为法 , 佛教名词 , 梵文Asamskrta的意译 , 略称无为 。与“有为”相对 。指不依因缘和合而成的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彼非此的绝对 。原本是涅盘的异名 。大乘佛教 , 尤其是中国佛教 , 以无为法为诸法之本体 , 与“法性”、“真如”等为同一含义 。以法相唯识宗为代表 。
佛教的无我是什么意思?A 巴利文或梵文字面上没有区别 , 都是Anatta 是 无/不是an 我atta 但对这个词的解释 , 《阿含》/巴利经 与 般若经 有很大区别 , 为了区分这两种解释 , 把前者称为非我 , 后者称为无我 。Q 你说南传佛教长老部的经典里只有非我 , 没有无我这个词 , 那非我的意思是什么? A Anatta这个词 , 可以翻成无我 , 或者非我 , 我指的是阿含巴利里没有般若经里“无我”的那种词义 。非我的意思是 , 五蕴非我 , 离开五蕴也非我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 , 离开五蕴是什么呢?我个人理解 , 五蕴是有为法 , 譬如虚空等无为法 , 就不属于五蕴 , 也非是我 。因此 , 有为法不是我 , 无为法也不是我 , 因此 , 不存在婆罗门教所说恒常不变的神我 , 因为五蕴是无常的 , 而无为法也不能算是我 。如此 , 佛说 , 婆罗门教的常我、不变异我(神我)不存在 , 只存在一个无常我、变异我 , 如《杂阿含经》273 比丘 。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 。如是缘眼.色 。生眼识 。三事和合触 。触俱生受.想.思 。此等诸法非我.非常 。是无常之我 。非恒 。非安隐.变易之我 。所以者何 。比丘 。谓生.老.死.没.受生之法 。注意这句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 。是无常之我 。非恒 。非安隐.变易之我 。无常之我、变易之我就是佛所设立的“我” , 与婆罗门教的神我相对立 。
佛学:心无挂碍心无挂碍
心是主宰 , 心是心王 , 心是一切的开始 , 心是一切的源头 。宇宙的森罗万象 , 都是心意识的变现 , 都是心王的游戏 , 都是心的作用变化 。心是真正的修行重点所在 , 所以我们的修行须臾不能离开心的修行--这才不是盲修瞎练 , 心外求法 。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 , 一切的本质就在于心 , 心解脱了 , 一切就解脱了 , 心不解脱 , 生命就无从解脱 , 足见心才是修行的主要方向 , 而非枝枝节节、变化无穷、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毫无头绪、乱无章法、不知所云的现象界 。其实啊!现象界就像一场梦 , 梦中的情节毫无规则可言 , 因为这些情节都只是心意识的反射罢了 , 可是如果我们不明白这层道理的话 , 我们就会把这些纷云的情节 , 当作千真万确的事实来对待 。这时 , 得与失就变得十分鲜明、高与下就变得十分差异、美与丑就变得非常不同、尊与卑就变得非常不一样…… 。然而呢 , 我们都上了大当--上了自己心意识游戏的大当 , 因为站在心的本质立场来看 , 这些都是虚幻的 , 犹如看一场电影 , 总不能为了剧中人物的悲喜而悲喜不已吧!?犹如作了一场梦 , 总不能为了梦中的主角得失而得失不已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