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童年 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三 )


为这种故事推波助澜的 , 也许还有童年爱因斯坦的另一个特点:离群 。据玛雅记述 , 爱因斯坦亲戚家的小孩常在爱因斯坦家的花园里玩耍 , 爱因斯坦却不爱参与那些闹哄哄的玩耍 , 而喜欢专注于一些安静的事情 。爱因斯坦的朋友兼同事菲利普弗兰克 (Philipp Frank)在发表于爱因斯坦生前的传记 Einstein: His Life And Times (《爱因斯坦:他的人生和时代》)里也提到 , 爱因斯坦不爱参与小孩们的游戏 , 尤其讨厌小孩们最爱玩的模仿军人的游戏 。弗兰克并且特别提到 , 爱因斯坦小时候曾在一次目睹军人列队行走时对父母说:“我长大之后 , 不想成为那些可怜者中的一员 。”[注5]爱因斯坦的这种离群使他在“迟钝”之外又得了“乏味”的名声 , 而这两种名声是颇有相互“促进”之可能的 。
将这些信息综合起来 , 关于爱因斯坦小时候的说话能力 , 我觉得较有可能的情形是:爱因斯坦开始说话或许有所偏晚(因为整个传闻完全子虚乌有的可能性并不大) , 但程度很可能被夸大了 , 夸大的缘由最初是跟他因习惯及个性之故而被视为“迟钝”、“乏味”有关 , 当他成为世界级的名人之后 , 则或许跟“鸡汤”需求量的增大不无关系 。

爱因斯坦的童年 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文章插图


爱因斯坦(14岁)和妹妹玛雅(12岁)
从爱因斯坦不爱参与闹哄哄的玩耍和讨厌模仿军人的游戏 , 以及他的专注于安静的事情 , 读者也许会以为童年的爱因斯坦是个乖孩子 , 其实却也不然 。因为玛雅也记述了爱因斯坦的另一面:曾经拿椅子砸跑了教他小提琴的音乐女老师;曾经用一个“大保龄球”(来自英译“large bowling ball” , 想必是玛雅的小孩眼光把其他什么球当成了“大保龄球”)砸玛雅的脑袋;甚至用一个儿童锄头在玛雅头上砸了个洞(来自英译“knock a hole in her head” , 想必只是砸破头皮)!当然 , 童年时的种种“俱往矣” , 玛雅的记述明显没有抱怨色彩 , 她并且还幽默地表示:“这足以表明 , 想当一个科学家的妹妹需要一个结实的脑袋 。”事实上 , 爱因斯坦和玛雅的感情非常好 。玛雅晚年卧病在床时 , 已是七旬老人的爱因斯坦一直陪伴在旁 , 每晚为她朗读文学作品[注6] , 陪她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1951年6月玛雅去世 , 爱因斯坦在一封信里写道:“我对她的怀念超乎想象 。”
爱因斯坦的童年“琐事”里 , 最重要的一件——或第一件真正重要的——大概要算是他初次见到罗盘(compass , 也称“指南针”或“指北针”) 。那件事使他因经验世界与思维世界发生冲突而感到“惊奇” 。在晚年自述里 , 爱因斯坦这样写道:
当我还是个四五岁的小孩 , 在父亲给我看一个罗盘的时候 , 就经历过这种惊奇 。那指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 , 完全不同于那种在无意识的概念世界里能找到位置的现象 (由直接“接触”产生的效应) 。我直到现在仍能记得——起码自信还能记得 , 这一经历给了我深刻而持久的印象 。在事物的背后一定有某种深深隐藏着的东西 。
爱因斯坦的晚年助手之一 , 英国物理学家巴涅希霍夫曼 (Banesh Hoffmann) 在Albert Einstein: Creator and Rebel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创造者和叛逆者》)一书中曾经提到 , 这个罗盘的故事是爱因斯坦特别喜欢讲述的 。爱因斯坦当时正在生病 , 却“因祸得福”地被罗盘勾起了“惊奇” , 并因之而早早意识到了“事物的背后一定有某种深深隐藏着的东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