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认识论? 认识论原理( 二 )


十九世纪时 , 德国古典哲学出现 , 康德用二元论来动摇唯物主义的地位 , 并且试图重建“未来形而上学” , 反对经验论 , 恢网复天赋论 。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后是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者用辩证认识论来解决这桩哲学史上的公案 。认为认识来自于实践 , 最初表现为感觉、经验等感性材料 , 这是认识起源论的唯物主义基础;其次认识是发展的 , 感性材料不是不变的 , 而是通过实践的作用 , 发生质变 , 上升到理性知识——也就是过去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些概念的、思辨的、天赋的东西 , 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被表述为:认识不是天赋的 , 而是来自于实践 , 并且认识的过程不是不变的 , 它具有上升、发展的特点 。
至此 , 对于心理过程的第一、二阶段——我们才有了一个科学的认识 。我们知道这两个阶段是对事物的感知与理解阶段 , 是形成正确心理认知的前提 。但哲学家们忽略了 , 人类的认识还存在第三个阶段 , 这个阶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动机 , 让认识重归于实践 。

什么是认识论? 认识论原理

文章插图


人的意志会对认识产生干扰 , 影响实践基于哲学认识论 , 人们往往产生一种误解 , 说“人是理性的动物”;其实早在卢梭的《论风俗》中就已经指出这种错误了 , 卢梭认为人绝非理性动物 , 从更本质的层面来说 , 人乃是“感觉的动物” 。人有七情六欲 , 感觉器官、主观情感往往左右着人们的判断 , 以至于明知道会产生伤害 , 也无法抵制感官刺激的诱惑 , 做出与认识相违网背的事情来 。
心理过程是不是在认识阶段的最高阶段——理性阶段就终止了呢?其实不是 , 尼采有一句话很深刻 , 他说:“我认识不了我不想认识的东西 。”——情感给认识划出了界限 , 情感是认识之外的东西 。情感是指人对事物的态度 , 由于心理过程中存在心理主体性因素 。心理的主体——人不是独立于心理过程之外的 , 要把主体、把人放入心理过程之中去 。要在“我思”的同时考虑到“我感” , 充分顾及人的能动性 。人的能动性是建立在认识之上 , 情感正是这种能动性的表现 , 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 是主体对认识、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评价 , 是从理性阶段过渡到意志阶段的桥梁 。
【什么是认识论? 认识论原理】认识的最后阶段是理性——前面说过 , 培根和笛卡尔都发现感性的不可靠性 , 发现感觉的欺骗性 。对此 , 注重感性的培根主张用工具来弥补感性的缺陷 , 并且继续保留感性的认识主导地位 。笛卡尔则主张抛弃感性 , 不以感性为基础 , 而是以思辨为基础 , 构造一座不依赖于感性的理性大厦 。他们俩人都没有发现感性与理性的联系 , 培根是换汤不换药 , 笛卡尔是泼水时把孩子连同水一并泼掉了 。
对理性的认识同样出现这种错误 , 康德继承了休谟的怀疑论 , 最先对理性作出了批判 。他从理性推理中发现了二律背反 , 从而确认了理性也是不可靠的 。但康德对理性的批判得出的结论跟笛卡尔一样——要抛弃理性 , 想要放弃理性而主张意志自由 。这直接引领了叔本华、尼采、存在主义、实证主义等现代西方哲学的反理性倾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