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汤( 二 )




三、“脉沉”


“脉沉”,这个脉对于辨识少阴病是非常重要的,沉脉与浮脉相对而言是属于阴的,主病在里,这里的脉沉是说明里有寒饮的 。


《金匮要略》说“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所以说,这个脉沉就是里有寒水的脉象 。这里还可伴见迟、结、代、数、和紧脉,也可见微浮脉,但脉象多是以无力为主 。


除此之外,还可伴见体质虚弱和舌质淡白、胖嫩或水滑,也可偶见体质较强的人脉证呈现少阴病的,以及舌苔黄滑腻者 。


因为,有不少患者刚得病时是一个表阳证,因为误治或治疗不当而变成表阴证而缠绵不愈,现在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是非常多见的 。


刚才分析的这个证,始得之而又有发热,表邪明显,所以就要以两解表里的“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


这个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是外有伤寒表证,内有里虚寒饮的少阴伤寒证,有这个指征,就应当使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里解表兼以逐饮 。


这里的病机要点,就是表虚寒夹内寒饮 。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义

如何用好“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汤

文章插图


麻黄细辛附子汤只有三味药,可以说是配伍严谨,药简效宏 。


先看看《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如何论述麻黄细辛附子汤中这三味药的药性和主治证吧 。


在解析方义时,都要根据《本经》的药物主治特点来解析,因为《本经》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家总结、搜集当时药学经验的专著,成书年代与《伤寒杂病论》基本相同,都是成书于汉代 。


但《本经》属于东汉早期的作品,大约在公元69-100年,早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大约在公元200-219年 。


《本经》中记述的药物分类、四气五味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是《伤寒杂病论》组方用药的基础 。


所以说,我们学用经方,必须熟悉《神农本草经》,经方加减用药,应在《本经》的药理上加减 。


《本经》的文字古朴简练,主治简约直观,多是以病证为特点描述,药物的作用靶点针对性很强 。


我们现在就来看看麻黄细辛附子汤中药物在《本经》中是如何论述的 。


一、麻黄


麻黄:“味苦温 。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


这个麻黄,是一味很好的药,它温可祛寒,体轻升浮,既可开发玄府,通达腠理而发汗祛邪外出,又能凭借它破癥坚积聚之力,以通经脉,除寒饮 。


现在的不少医生,畏惧使用这个麻黄 。


清代温病学派的医生很少使用麻黄,是怕麻黄的辛温容易伤津化燥,而现在的医生多数是受到现代药理实验的影响,认为麻黄会升高血压,加快心率等等,与西药麻黄素混为一谈,这是认识模糊,概念不清 。


西药麻黄素又叫麻黄碱,是化学合成的生物碱,是一种纯西药,是一个拟肾上腺素药,作用与肾上腺素相似,有兴奋心脏,升高血压和血糖,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兴奋中枢神经等作用 。


而中药的麻黄是一味专发太阳伤寒和少阴伤寒肤表之汗的药,并可化瘀血,逐寒饮,止头痛 。


用麻黄在于审证明确,有是证则用是药,如果辨证应用,用之得当,是没网有什么兴奋心脏,升高血压等副作用的 。实际上,西医的高血压病也可以辨证据机应用麻黄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