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印章基础知识,赵之琛和赵之谦是兄弟

赵之琛和赵之谦是兄弟吗
赵之琛和赵之谦不是兄弟 。两者虽然都是清代著名的篆刻家 。但是在赵之琛48岁时,赵之谦才出生 。赵之琛是杭州人 。赵之谦是绍兴人 。前者去世后,后者活了三十二年 。
赵之琛(1781-1852),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字次闲,号献父、献甫,又号宝月山人,斋号补罗迦室 。清代著名的篆刻家和书画家,精心嗜古,邃金石之学,篆刻,得陈豫钟传,能尽各家所长 。尝为阮元摹刊钟鼎款识,兼工隶法,善行楷 。画山水,师倪、黄,以萧疏幽澹为宗 。花卉笔意潇洒,色清雅,大有华嵓神趣 。间作草虫,随意点笔,各种体貌,无不逼肖 。当抗衡奚冈、方薰、黄易 。
赵之谦(1829---1884),原名铁三,后改名益甫,中年后定名为之谦,别号有憨寮、支自、梅庵、冷君、悲盦、无闷 。斋室名二金蝶堂、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等,浙江绍兴人 。他在晚清艺坛上,是一位“诗、书、画、印”称绝的多面手,一位极具革新精神的闯将 。篆刻上,三十岁前学浙派,之后学皖派,并直接研究汉玺印,广开领域,涉猎权量诏版、泉布镜铭、瓦当石碣、汉传封泥等,凡能为其篆刻服务的,无不广为吸收,为已所用 。
篆刻印章基础知识篆刻入门基础知识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也作”钤”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独称“玺”,臣民只称“印” 。汉代也有诸候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死”同音,改称为“宝” 。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 。汉将军印称“章” 。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 。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 。玺印的起源或说三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在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 。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表征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
[古代玺印的使用]:汉以后,纸的运用比较普遍,印章才采取蘸水印色以后,钤盖在纸上的形式,后来又有了印泥 。在这以前,文书大都写在竹木简牍上,为避免简牍散失,密封文书内容,就在写好的简牍外,再加上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并用绳子捆扎,把绳结放入方槽内,加上一块软泥,用印在泥上按捺出印文 。这种于是干后硬化的软泥,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封泥” 。用于按捺软泥的印章,白文显得清晰,钤在纸上则朱文印为佳,因此大古印的白文为多 。另有一些特大的印,上面可插入木柄,是专门用来烙在马身上作为印记的,也有可能为大件物品发送的封用印记 。
[古玺印是怎样流传下来的]: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 。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 。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 。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候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
[战国古玺]: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 。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 。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 。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 。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 。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