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交锋

朱锐泉

魔鬼交锋

文章插图
一、解题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1828年8月28日诞生于俄罗斯图拉省一个大贵族家庭 。1910年11月10日,八十二岁的他离家出走,中途患上了肺炎,不幸客死于阿斯塔波沃的一个小火车站 。
提到托尔斯泰的作品,就不能不说他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战争与和平》,七十年代写下的《安娜·卡列尼娜》,以及九十年代完成的《复活》 。这三部长篇给作者带来了世界性的不朽荣誉,令其足以屹立于文学家的神圣殿堂 。
现在读者诸君面前的这部《复活》,以真实故事为原型,主人公是禁卫军中尉聂赫留朵夫公爵与下层妇女玛丝洛娃 。文题“复活”,至少有两层涵义 。一是公爵年轻时在基督教的复活节之夜诱奸少女导致其走向堕落,他以此作为反省的起点,让自身的人性逐步战胜兽性,并由帮助玛丝洛娃出发,接触了解了更多无辜的苦役犯和高贵的政治犯,从而对其所处的寄生者、剥削者阶层产生批判意识;二是被判流放西伯利亚的苦役犯玛丝洛娃,虽然一度沦为卑贱的妓女,但在公爵赎罪式关心照料的诚意与善意感化之下,恢复了天性中的善良纯真 。在故事的结尾,流放途中的玛丝洛娃恰恰出于深厚的爱情,没有答应聂赫留朵夫的求婚,而选择嫁给了政治犯西蒙松,但毫无疑问,他们二人都获得了精神上的新生 。
魔鬼交锋

文章插图
二、神态与场面描写
有古典小说学者,曾在慧心巧思钻研《红楼梦》的文章中,重点讨论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低头”与“脸红” 。他谓之“心理活动的古典姿态” 。其实,托尔斯泰这位白胡子老爷爷也像曹雪芹一样,偏爱描摹男女主人公的“脸红” 。这种源自“紧张、激动、慌乱等感受”的神情姿态,往往反映的是少女的娇羞矜持、贵族公子的女性化性格与赤子之心 。而在《复活》的文本中,沉沦于妓馆又被卷入命案成为苦役犯的玛丝洛娃,存在着阅人无数、老于世故的一面,但同时内心深处始终葆有纯真的质地 。聂赫留朵夫公爵从列席玛丝洛娃的法庭审判开始,内心也饱经善恶交战 。诚然,公爵也有过胆怯与畏惧,但终于,他战胜爱惜虚浮声名、嫌弃下层妇女的小我,勇敢迈出了向昔日爱人赎罪的一步 。从脸红姿态的刻画来看,中西两大文豪是多么偏爱那些人性未泯、童真仍在的角色啊 。
而从看似庄严公正,其实庭长和检察官男盗女娼各怀鬼胎的法庭审案宣判,到外表陈设华美舒适、菜肴美味可口、氛围彬彬有礼轻松愉快,其实充斥虚伪罪恶、矫揉造作的将军家的宴会,从那个风雨交加的漆黑秋夜里,尚且不知已被抛弃的卡秋莎(玛丝洛娃小名)苦苦追赶负心人的火车,到多年以后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在监狱中与流放时由相互试探、怀疑而至敞开心胸、深层理解的多次见面……托翁挥动如椽之笔,将一个个对比鲜明、声色俱出的场面,进行生动且深刻的描绘传达,给予读者不可磨灭的印象 。
魔鬼交锋

文章插图
三、“心灵辩证法”
俄国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 Чернышевский)这样看待托尔斯泰的早期作品,“心理分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向……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辩证法” 。这一论断对于《复活》尤其是作为贵族叛逆者、探索者的聂赫留朵夫,当然也是适用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