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10年“厄伦堡手稿”算起,到1857年的第7版《儿童与家庭童话》,格林兄弟在这套童话集的编纂上花费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尤其是弟弟威廉·格林 。1859年,就在第7版面世的两年之后,他与世长辞 。不过,其留下的童话故事却并未随着他这个原著者的离去而停止被修改 。
19世纪中期,《格林童话》传播到了克罗地亚,早期译本中的故事常常被改得面目全非 。这一方面来自商业利益的驱使,另一方面也因为格林版本的童话带有浓重的德国民族主义色彩,使得尚未成熟的斯拉夫文化相形见绌 。
与之相似,19世纪传播到西班牙的《格林童话》多处运用了归化策略,比如原著中的姜饼会被替换成当地的果仁糖,而且由于西班牙民众普遍信仰天主教,故事中的诸多暴力情节被弱化 。在哥伦比亚的百余年传播史中,1955年以前备受青睐的是宣传天主教教义和道德准则的译本,之后伴随新兴资产阶级崛起,忠实于原版的译本更为流行 。
作为德国的邻居,波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向《格林童话》发放了“禁止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书中体现的新教价值观与波兰民众信仰冲突 。直至19世纪后期,波兰语译本才出现,但在大肆改编下更像是译者的创作 。到了“二战”后,因为纳粹曾利用《格林童话》进行法西斯宣传,此书在该国再次被禁止 。
在亚洲,《格林童话》也经历着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改造 。19世纪末,日本的译本削弱了原著中严苛的惩戒,减少了对暴力与性的描述,着力宣扬优秀的道德品行;参照日译本翻译而成的朝鲜版本进一步抹掉了与性相关的情节,如《青蛙王子》中,王子与公主同住一晚的桥段全部被一场婚礼取代 。
殖民时期,《格林童话》的英语译本已在印度传播 。之后由儿童文学作家德瓦萨热翻译的印度语译本,则着力强化故事中女性遭受的暴行,旨在激起读者的怜悯,批判性别歧视、倡导男女平等 。
而在中国,最早的译本可以追溯至1903年上海清华书局印行的《新庵谐译》,采用的是文言译法,充斥着古文腔调 。稍晚,孙毓修主编的系列丛书《童话》也先后译介了8篇,文白混杂,且每一册的开头都加入了训诫说教 。到了1960年代,这部作品被批判成了宣扬阶级合作和超阶级人性论、美化统治者丑化劳动人民的“毒草”,陷入了漫长的传播空白期 。
然而这些具体历史时空下偏离原著的改动与处置,最终都随雨打风吹隐入尘烟了,只有格林兄弟倾注半生心血的那些故事依旧动人如初 。正如他们在初版前言中写下的一句话:“故事仍在流传,人们喜爱享受故事而不需要任何理由,这正是口述故事的传统魅力所在,也是这项充满诗意的艺术与其他所有永恒事物的共同之处 。”(徐鹏远)
推荐阅读
- 健身补剂有哪些
- 德庆龙母庙求什么最灵
- 奥迪a系列
- 全棉被套品牌前十名
- 25万预算,你愿意买迪通拿还是江诗丹顿朗格的热门款?
- 世界十大名表鉴赏江诗丹顿 Vacheron Constantin
- 怎么知道快递里面是什么东西 「知道快递单号可以知道物品吗」
- 30岁的男人还爱劳力士吗?)
- RIMOWA与 adidas Originals 合作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