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致远最有名的两首诗( 二 )


孤身修学的日子虽然艰苦但也乐趣无穷、收获累累 。崔致远在就读国子监时期,埋头苦读诗歌策问,深受汉学濡染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长安学习6年后,18岁的崔致远金榜题名,一举考中“宾贡进士” 。据史料考据,当时有姓名可考的考取“宾贡进士”的新罗人至少有23人 。

崔致远最有名的两首诗

文章插图
” 宾贡进士”是唐代科举考试中出现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将周边诸族士子与唐本国士子加以区别并予以优惠照顾
崔致远如愿被任命为溧水县尉,在溧水为官期间了解中国民间疾苦和社会现实,并以此创作了题材各异的作品,在做学问上他继续勤勉好学、从未懈怠 。后来他为了参加唐朝吏部设置的博学宏词科,辞去了县尉职务,潜心研究学问,后通过向淮南节度使高骈自荐被聘为节度馆驿巡官 。在这期间,他依然笔耕不辍,“四年用心,万有余首”,创作了一万余首诗赋 。此间崔致远的文采得到了高骈和唐僖宗的赏识,被授予承务郎侍御史内供奉之职和紫金鱼袋 。
扬州五年宦游淮南幕府时期,是崔致远文学创作最为频繁而质量臻于顶峰的阶段 。《桂苑笔耕集》便是完成于这一时期的不朽之作,也是崔致远流传后世的著作 。这是一部由崔致远自编的诗文集,收录了他宦游幕府时为淮南节度使高骈代撰的各种表状书启及自作诗文,该书文风博雅繁丽,具有丰富而珍贵的文献价值,对于我们研究晚唐政治、军事、外交,特别是黄巢起义时期的乱世之治,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

崔致远最有名的两首诗

文章插图
《桂苑笔耕集》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高骈逐渐失势,崔致远渐遭冷落,难以继续栖身在高骈手下 。公元884年,新罗入淮南使金仁圭与其堂弟崔栖远来到淮南,接崔致远回国 。崔致远虽十分不舍,但迫于无奈,只能决定归乡,在28岁时受唐僖宗之命带着国书以唐朝使节之身份回国,以其在唐朝所学继续效力于自己的祖国 。
崔致远与唐罗关系
在唐任职期间,崔致远为新罗顺利履行朝贡义务,维护唐罗关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崔致远在高骈幕下任职于扬州时,竭力为新罗使臣提供便利和帮助,并曾经两次帮助新罗使臣顺利完成任务 。当时,扬州己经成为唐代最繁荣的经济都会和重要的对外贸易的口岸,来华的新罗人在该地的活动十分频繁,也成为一部分入唐新罗使臣登陆、驻足、登船回国之地,而且,崔致远还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费用 。如崔致远的《上太师侍中状》记载,“中和二年,入朝使金直谅,为叛臣作乱,道路不通,遂于楚州下岸,通逸至扬州,得知圣驾幸蜀,高太尉差都头张俭押送至西川” 。

崔致远最有名的两首诗

文章插图
崔致远最有名的两首诗

文章插图
扬州崔致远经行处纪念碑、崔致远手书
不仅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帮助新罗遣唐使顺利成行,崔致远还利用自己的政治才干努力促成新罗履行对唐的朝勤义务 。据《桂苑笔耕集》卷《新罗探侯使朴仁范员外》载,新罗使臣朴仁范去成都探问禧宗,到达扬州后,看到唐室分崩离析,便想回国,崔致远于是为他分析形势,“搅员外只到淮峡,却归海檄,纵得上陈有理,其如外议难防 。无念东还,决为西笑 。”如果只是到达淮南便返回新罗,不但没有完成任务,而且还会受到嘲笑,崔致远竭力劝他继续踏上去四川的路,并为其解决后顾之忧,如文章中记述的“道路亦通,舟揖无雍,勿移素志,勉赴远行,峡中寇戎或聚或散,此亦专令防援,毕应免致惊忧……”使其顺利完成起居贺正的礼仪之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