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白赛仲公寓
1920年代开始,以诺曼底大楼(即今天的武康大楼)为代表的新一代的摩登公寓开始出现在上海城市的舞台 。这些摩登公寓是当时上海现代城市居住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其本身也构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
在近代上海的摩登公寓中,除了定义了天际线的大型转角公寓之外,也有为数众多的中小型公寓以及迷你公寓 。迷你公寓是近代上海公寓中一种特殊的存在,它利用城市沿街的边角料地块开发建造,基地虽小却五脏俱全,不失品质 。
如果要给迷你公寓做一个定义的话,迷你公寓就是那种每层的户数不超过2户,总户数不超过10户,宅基地不超过300平米,每户带有独立卫生间的公寓 。位于街道转角的迷你公寓,往往随着路网有着不规则的宅基地 。设计师需要在限制极高的用地条件下,兼顾转角建筑的城市形象与现代公寓的功能需求,因此其最终呈现的面貌也往往各具特色 。
今天的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是近代知名建筑师作品的云集之处,也是迷你公寓的集中之处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在近代属于上海前法租界西区 。前法租界西区源于1914年法租界的第三次扩张,这次扩张的范围在当时被称为法新租界 。当时,法租界西区只有几条道路建成,面貌仍以乡村风光为主 。扩张之后,法租界公董局随即开始整体的路网规划,意图将西区建设成西方特征鲜明的、能够体现生活品质的新城区 。这一区域的城市生活社区定位契合了当时来到上海的中外新兴中上阶层的生活需要 。在接下来的二三十年时间里,迷你公寓建筑实践伴随了这一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
下面,我们将以这一区域的六个迷你转角公寓案例,一探建筑师是如何在这种高难度的宅基地中完成有趣的设计,并满足业主需求的 。它们分别是乌鲁木齐中路与复兴西路街角的白赛仲公寓与麦琪公寓、武康路与湖南路街角的密丹公寓与国富门公寓、高邮路与复兴西路街角的高邮公寓,以及高安路与康平路街角的阿麦伦公寓 。
文章插图
高邮公寓
“赉安街角”:白赛仲公寓与麦琪公寓
复兴西路与乌鲁木齐中路的街角两侧,分别矗立着两幢由赉安洋行设计的迷你转角公寓 。赉安洋行是1920年代至1930年代活跃于前法租界区域的著名建筑事务所,尤其擅长摩登公寓的设计,而它的两位合伙人也曾经居住在这两座迷你转角公寓的顶层 。
白赛仲公寓位于复兴中路与乌鲁木齐中路交接的西北角地块 。宅基地由于道路的退界,形成一个五边形的不规则区域 。1929年,赉安洋行利用这一退界,塑造了带有鲜明切角的城市公寓 。建筑以转角为界对称布置 。建筑的主入口布置在转角处,两侧则布置车库 。上部二至五层在原始户型中每层布置一个大四室户,一梯一户,每户朝向东南的转角面设置了一个内切的三角形阳台,同时构成了这一建筑的立面一大特征 。赉安洋行的合伙人保罗·维塞(Paul Veysseyre)当时居住在白赛仲公寓的五楼,楼顶则为晒台 。
白赛仲公寓无论立面窗间墙的折线形装饰图案,还是室内铁艺栏杆等无不显示着装饰艺术风格的影响 。
1934年,赉安洋行在同一街口开始设计更具地标意义的十层楼高的麦琪公寓 。它是上海法租界唯一一栋一层一户的高层公寓楼 。麦琪原始户型共有九户,底层是车库,二层两户,三至八层一梯一户,顶层则是复式公寓,为赉安洋行创始人赉安(Alexandre Leonard)本人居住 。原建筑方案为九层,其顶层的复式布局在赉安的初稿效果图中并未显现,可见是他在建造过程中的一次变更设计 。1935年,赉安随落成后的公寓搬入新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