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跨学科视野下的文明交流与互鉴:中西文明本质异同”圆桌会召开

2022年12月14日 , “跨学科视野下的文明交流与互鉴:中西文明本质异同”(2022)圆桌会议在线上顺利举行 。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主办 , 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文明互鉴研究中心协办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多名专家学者围绕中西文明本质异同发表了精彩的见解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

2022 “跨学科视野下的文明交流与互鉴:中西文明本质异同”圆桌会召开

文章插图
会议伊始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冯维江研究员代表会议主办方发言致辞 。他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莅临参加本次会议表示感谢 , 并详细阐述了他对会议主题的理解:“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 , 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一方面 , 文明异同的比较要考虑不同的参照系 , 另一方面 , 文明意义的理解要考虑社会发展进程 。文明之间的异同关系可以被归纳为三个层次: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标新立异 。“求同存异”意味着文明相互借鉴与交流 , 从而取长补短 。“聚同化异”指文明面临共同外部威胁时 , 不同文明会更加凝聚 。“标新立异”强调文明在竞争的过程中内嵌着合作 , 向着改进人类福祉、增加人类选择的方向不断向前推进 。
随后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彭成义副研究员作为会议召集人做主旨介绍 。他表示 , 在去年研讨聚焦文明交流互鉴的相关概念、表现和机制基础之上 , 今年聚焦中西文明的本质异同 , 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 , 即方法:“中西文明本质异同的提炼是否可能及如何可能” , 内容:“中西文明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 比较:“中西文明本质的异同为何” 。他认为这种提炼是可能的 , 而方法则需要视域的融合以及解蔽的智慧 。在中西本质异同方面 , 他概括为“通”vs“绝” , 也即“大一通之”vs “大阴解之”的差别 , 并从中西元气观 vs 原子论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差异进行了阐发 。
圆桌会议正式环节共分为两节 。第一节“西方文明”由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吴根友教授主持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赵林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吴飞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温海明教授先后发言 。
赵林教授作了题为《中西历史的分合大势与西方文明的三大根基》的引言报告 。赵林教授从布罗代尔意义上的长时段为视角 , 宏观梳理了中西方分合的历史进程 , 并指出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与隋唐之后的中国集权社会发生了分野 , 中国维持了以合为主的格局 , 西方则形成了以分为主的格局 。国家分合与文化传承紧密相关 , 中国的大一统格局塑造了“以夏变夷”的文化模式 , 西方的分裂格局塑造了融合更新的文化模式 。希腊的文化形态、罗马的制度形态、基督教信仰和价值系统构成了西方文明的三大根基 。最后 , 他强调 , “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仅具有空间意义 , 也具有时间意义 , 罗马在西方文明的形成中是一个关键节点 。
吴飞教授认同赵林教授的看法 , 指出政治上的分裂与宗教上的统一并存于西方文明之中 。在比较中西文明的异同时 , 他认为还应当把握“封建”(feudalism)的复杂概念 。在西方传统中 , 一方面 , “封建”一词在进步史观中缺乏明确定位 , 西方历史学家只能将其看作处于古代与近现代文明之间的中间插曲;另一方面 , 其在西方文明进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 现代欧洲的版图、仪式、法律等都继承自中世纪封建时期 。在中国传统中 , 封建制被看作文明理想 , 西周的礼乐制度和经学传统与之紧密相关 。秦代确立郡县制虽然大大有益于政治治理 , 但在礼乐制度和经学传统中 , 仍然长期以封建为理想 , 所以有“寓封建于郡县当中”这样的提法 。基于这种中西差异 , 吴飞教授指出 , 中西文明互鉴的重要意义在于利用中西文明各自的智慧来处理现代世界的问题 , 彰显文明的生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