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海明教授以《中西文明差异、对话与出路》为题展开了他的论述 。他首先分析了在当下西方国家达成密切合作的政治环境下中西文明展开对话的可能性 , 并表达了对世界历史演变采取决定论思维的拒斥 。“穷则变 , 变则通 , 通则久” , 摆脱西方中心论的思维模式 , 正视中国在变通当中的发展十分必要 。温海明教授认为 , 以易学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 , 有两千多年的文明交流对话的历史经验 , 早已证明其具有最为宽泛和包容性的普适性 。全球化开始以后 , 文化竞争的力量出现了 , 现在已经进入了文化竞争的阶段 , 我国应当从文化上做充分准备 。
在讨论环节 , 陈立胜教授向吴飞教授提出如何看待“封建”一词仍广泛应用于中国教科书对秦汉以后的中国古代社会的描述 , 以及有何合理性与局限性的问题 。对此 , 吴飞教授回应 , “封建”一词用于描述秦汉至明清的历史时期并不合适 , 这其中蕴含双重格义 。其一是用西周的分封诸侯国土的“封建”来理解欧洲中世纪的“feudalism” , 从而将中世纪的制度翻译为“封建制度” 。其二是在比对社会发展形态的过程中 , 用欧洲中世纪形态来对应中国介于三代和现代社会之间的社会状态 , 于是产生了将秦汉之后的社会称之为“封建社会”的理解 , 此时的“封建社会”已然失却了“封建”本义 , 且这种对应仅仅是时间层面的重合 , 缺乏事实内容层面的呼应 。温海明教授就吴飞教授所说的“美国以罗马帝国为追求目标 , 却并没有实现”进一步求证 。吴飞教授认为 , 美国在首都选址与建设时的考量就体现出它对罗马帝国的模仿 , 例如华盛顿的核心建筑国会山庄也是以罗马的卡皮托利山来命名 , 军事征服手段也如出一辙 , 特别是三权分立制度 , 模仿的是罗马的混合政体 。但是 , 现今美国距离罗马帝国鼎盛时期 , 例如凯撒、奥古斯都统治时期还有很大差距 。对于线上听众提问 , 如何看待将东西方进行“农业文明”和“半农业半工商业”的文明形态划分的观点 , 吴飞教授回应认为这一说法并不恰当 , 欧洲的农业、牧业也十分发达 , 文明不一定完全由生产方式所决定 , 单纯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对文明进行区分的思维方式过于简单 。温海明教授补充道 , 从文明形态上看 , 周朝制定六经后 , 就意味着已经摆脱了农业文明的形态 , 在理解文明形态时应当打破“西方中心论”的桎梏 。彭成义副研究员也认为这种划分是不准确而且极具误导性的 。他以《盐铁论》中的经典辩论为例 , 指出这种生产方式差异背后其实更为根本的是一种“本”和“末”的差别 。中华文明之所以非常重“时” , 根本原因并不能仅用“农业文明”来解释 , 而是和中华文明重“生命”紧密相关的 , 因为一切“生命”都离不开“时”的节律 。
圆桌会议第二节“中华文明”由彭成义副研究员主持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冯时研究员、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吴根友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立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赟教授先后发言 。
冯时研究员在引言报告中指出 , “互鉴”的根本目的在于他者文明学习中华文明 , 这对于当下处于竞争冲突的世界文明体系来说是一个挑战 。对此 , 他认为应当回归《庄子》“材与不材之间”来应对文明问题 。对于他者的文明互鉴 , 要采取一种“虚己”的态度 。对于自己的文明 , 采取有所为的态度去深入研究、正确认识 , 而后者才是当下应对文明问题的关键 。冯时研究员强调 , 当前国人对中华文明存在许多误解 , 存在着“西方中心论”的思维定式 , 需要学者们进行概念的正名 , 是非的澄清 。他认为 , 依照中国古人的论述 , “文明”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道德体系、知识体系、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则包含三个方面: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和守一的哲学观 , 而中国文化的文明观与宇宙观服务于一点 , 即“生” , 这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根本 。
推荐阅读
- 怎么知道自己家WiFi密码,wifi怎么看是绑的那个号码
- 华为手机声控叫什么名字
- 画图工具应该咋调整的大小,怎么使用画图工具调整大小尺寸
- ai文件应该怎么样才能打开
-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哪首诗
- Word应该怎么样转换成Excel表格
- 三两面条有多少,三下锅里面都有什么
- Excel文件要咋算年龄
- 自尊自爱小故事30字,在什么中自愈那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