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传统习俗 白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的风俗习惯(白族传统习俗)

白族传统习俗 白族的风俗习惯

文章插图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 , 自称“白子”、“白尼”、“白伙” , 汉语意为“白人” 。但各民族对白族的他称多达60多种 , 有“民家”、“那马”、“勒墨”等等 , 居住在大理、昆明等地及湖南桑植一带的白族 , 汉语称为“民家”;居住在丽江、迪庆、怒江一带的白族 , 纳西语称之为“那马” , 傈僳语称为“勒墨”;藏语称之为“勒波” , 彝语称之为“娄哺”、“洛本”、“罗基颇” , 贵州一带的白族有“七姓民”、“九姓族”、“罗苴”、“龙江人”、“南京人”等不同称呼 。在贵州威宁一带的白族 , 因有七姓 , 被称为“七姓民” 。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是白族的族源地、祖居地和主要聚居地 , 约有80%的全国白族聚居于此 。此外 , 云南昆明、丽江、怒江、迪庆、保山、玉溪、楚雄、文山、临沧等州市都有白族聚居区 。湖南省张家界、湘西 , 贵州毕节、安顺 , 四川凉山等地也都有白族 。
白族传统习俗 白族的风俗习惯

文章插图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 , 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白语分为大理(南部)、剑川(中部)和怒江(北部)三大方言 。其中 , 怒江方言原称碧江方言 , 因怒江州碧江县于1986年撤销 , 故又改称怒江方言 。白族有两种民族文字 , 即老白文和新白文 。老白文是在汉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新白文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拼音文字 。
白族在长期使用汉语文的过程中 , 由于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 , 很早就开始借用汉字来记录白语 , 到南诏中后期 , 又通过增损汉字笔画域仿照汉字的造字法将汉字偏旁部首组合成字等办法 , 创造了“白文” , 用来书写本民族的语言 。这种文字历史上又称为“僰文” , 为了和建国后创制的拼音白文相区别 , 又称“老白文”、“古白文”、“方块白文”或“汉字白文” 。它是一种典型的汉字系文字 。
白族传统习俗 白族的风俗习惯

文章插图
本主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 。本主白语叫“武增” , 是“本境福主”的简称 , 意即“我的主人” 。他们是白族村社的保护神 , 有的一村供奉一个本主 , 也有几村供奉同一本主的情况 。只要和白族村社有密切联系的人和事物都可以成为本主 , 所以在本网主神祇中既有原始宗教色彩浓厚的山川树木、虫鱼鸟兽之神 , 也有佛道之神、儒家典范人物及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既有王室、贵族 , 也有英雄、平民;既有白族人物 , 也有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物 。每位本主都有自己的节日 , 就是本主庙会 。在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 不仅节庆、重大事件都要到本主庙去献祭 , 举凡婚丧喜庆、疾病灾害、出门远行等 , 也要到本主庙祭祀 , 以祈求本主神的保佑 。
白族传统习俗 白族的风俗习惯

文章插图
白族住屋形式 , 坝区多为“长三间” , 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 , 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 , 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 。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 , 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