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散文名篇:莫高窟 莫高窟课文

莫高窟课文(余秋雨文化散文名篇:莫高窟)
1
莫高窟对面 , 是三危山 。《山海经》记 , “舜逐三苗于三危” 。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 , 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 。那场战斗怎么个打法 , 现在已很难想像 , 但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总该是来过的 。当时整个地球还人迹稀少 , 哒哒的马蹄声显得空廓而响亮 。让这么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 , 气概之大 , 人力莫及 , 只能是造化的安排 。
公元三六六年 , 一个和尚来到这里 。他叫乐樽 , 戒行清虚 , 执心恬静 , 手持一枝锡杖 , 云游四野 。到此已是傍晚时分 , 他想找个地方栖宿 。正在峰头四顾 , 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 , 烈烈扬扬 , 像有千佛在跃动 。是晚霞吗?不对 , 晚霞就在西边 , 与三危山的金光遥遥相对应 。
三危金光之迹 , 后人解释颇多 , 在此我不想议论 。反正当时的乐樽和尚 , 刹那时激动万分 。他怔怔地站着 , 眼前是腾燃的金光 , 背后是五彩的晚霞 , 他浑身被照得通红 , 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 。他怔怔地站着 , 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 , 只有光的流溢 , 色的笼罩 。他有所憬悟 , 把锡杖插在地上 , 庄重地跪下身来 , 朗声发愿 , 从今要广为化缘 , 在这里筑窟造像 , 使它真正成为圣地 。和尚发愿完毕 , 两方光焰俱黯 , 苍然幕色压着茫茫沙原 。
不久 , 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 。他在化缘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 , 下至平民 , 或者独筑 , 或者合资 , 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 , 全向这座陡坡凿进 。从此 , 这个山峦的历史 , 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当声 。
工匠中隐潜着许多真正的艺术家 。前代艺术家的遗留 , 又给后代艺术家以默默的滋养 。于是 , 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 , 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 , 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 , 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

余秋雨文化散文名篇:莫高窟 莫高窟课文

文章插图
2
从哪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到这里 , 都非常遥远 。在可以想像的将来 , 还只能是这样 。它因华美而矜持 , 它因富有而远藏 。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 , 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 。
我来这里时刚过中秋 , 但朔风已是铺天盖地 。一路上都见鼻子冻得通红的外国人在问路 , 他们不懂中文 , 只是一叠连声地喊着:“莫高!莫高!”声调圆润 , 如呼亲人 。国内游客更是拥挤 , 傍晚闭馆时分 , 还有一批刚刚赶到的游客 , 在苦苦央求门卫 , 开方便之门 。
我在莫高窟一连呆了好几天 。第一天入暮 , 游客都已走完了 , 我沿着莫高窟的山脚来回徘徊 。试着想把白天观看的感受在心头整理一下 , 很难;只得一次次对着这堵山坡傻想 , 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比之于埃及的金字塔 , 印度的山奇大塔 , 古罗马的斗兽场遗迹 , 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 。别国的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 , 兴盛于一时 , 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 , 让人瞻仰 。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 , 总是代代修建、代代拓抻 。长城 , 作为一种空间蜿蜒 , 竟与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 。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 , 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 , 除非躲在地下 , 躲在坟里 , 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 。阿房宫烧了 , 滕王阁坍了 , 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 。成都的都江堰所以能长久保留 , 是因为它始终发挥着水利功能 。因此 , 大凡至今轰转的历史胜迹 , 总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