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封神之作,杜甫最有名的七律( 十 )


杜甫封神之作,杜甫最有名的七律

文章插图
“七律之冠”《登高》就写于此时 , 此地
如果一直在變州住下去,杜甫的晚年生活会更好 。有客堂可居,四十亩地自给自足,稳定的社交圈,不再为窘困所累的家庭氛围 。现居荆州、夏天曾来探望他的三弟杜观近日写信劝其去荆的事 。也许是此时的健康和经济状况都有所起色,也许是杜观给出了同行北上、重聚偃师或长安的建议,杜甫把经营了两年的四十亩果园赠与友人,并在已经密密麻麻的行程表上又续上,了一笔-“出峡” 。
768年正月,杜甫携一家老小自夔州出发买舟东行,三月到达荆州(江陵),秋天移居到公安,年底又到了岳州(今岳阳) 。在荆州,深受杜甫颂扬的卫伯玉正是受用之时,为荆南节度使;表弟杜位在节度使司任行军司马;好友郑虔弟弟郑审为江陵少尹 。这样“主场”般的友朋阵容,杜甫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礼遇,“投奔”对象弟弟杜观也未曾在诗作中再现身,甚是成谜 。舟行日消耗的,不仅是他的积蓄,还有本就糟糕的身体状况 。在忍受了半年“苦摇求食尾”“任受众人哈”的日子后,发出了“自古江湖客,冥心若死灰” (《秋日荆南述怀》)的哀诉 。
加之入秋后,吐蕃进攻灵武,长安事态逼紧,北归似乎又没有了定论 。他能做的只是再次启程,登“穷途”之旅 。然而公安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停留了不到两个月,又被叛乱逼到了岳州一首《暮归》道出他的心境: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聲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蔡“ 。出峡不到一年,一路上的种种,前途渺茫,难见归宿,“舟楫渺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 。”(《晓发公安》)让杜甫有些疲急、脆弱 。登上岳阳楼后 , 催发他真实的心迹”亲朋无一字 , 老病有孤舟“
次年(769)正月,杜甫命运的小舟经过洞庭湖,顺湘江直下,三月路过潭州(今长沙),又人衡州(今衡阳),到了夏天,因为不耐暑气,又返回潭州 。这一去一返间,本就尺璧寸阴的老杜,更加形容堪忧 。“此身漂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58岁的他看起来已经风烛残年 。往返于潭州、衡州,气候不适只是表象 。杜甫此番到湖南,其实是为了投奔老友韦之晋 。这年初,韦之晋在衡州担任衡州刺史兼湖南都团练观察使,四月,调任潭州刺史 。也就是说,杜甫到潭州时,韦之晋在衡州;杜甫赶到了衡州,韦之晋已到了潭州 。等杜甫再返回潭州时,得到的已经是韦之晋去世的消息了 。他悲恸不已,写下了《哭韦大夫之晋》 。杜甫的运气实在太差了 。面对更艰难的旅程,要该如何走下去啊!
这次到了潭州,杜甫就不走了 。将近一年半的漂泊,甚是疲累 。他还在穿的破旧棉袍,一身枯槁发不堪髻的惨状 。既来之,则安之 。潭州江边多了一艘久留的客船 。杜甫来往于船“家”和鱼市之间,卖药维持生计 。770年暮春 , 眼神不太好的杜甫看到一个熟人 , 李龟年!《明皇杂录》记载,著名歌唱家李龟年名满京华,“于东都起大宅,僭侈之制,逾于公侯 。”《杂录》还有后半段:“其后龟年流落江南,每遇良辰盛景,为人歌数阙 。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 。”这位曾经只为京城权贵献唱的艺术家,如今也沦落到荆湘之地走穴为生,与杜甫比之,落差有过之无不及 。在时代的浪潮下 , 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 , 只能做到随波逐流 。
770年四月,潭州观察使崔璀被兵马使臧瑜所杀,潭州陷入叛乱 。59岁的杜甫又“有幸”身处前线,直击现场:“近时主将戮,中夜商於战 。丧乱死多门,鸣呼泪如霞 。”(《白马》) 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总人口从5000多万降到约1700万,都是诗人笔下的控诉 。杜甫从潭州逃出,乘船向衡州进发 。这场叛乱,对老年杜甫无疑雪上加霜 。那种悲哀和绝望,深人骨髓 。“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 。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 。”(《逃难》)他再也不知道自己该去向何方,这广豪大地上是否还有一处净土可以栖居,“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逃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