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封神之作,杜甫最有名的七律(11)


此次绕道衡州,杜甫携家人想去柳州投奔舅舅崔伟 。只能说屋漏偏逢连夜雨,对于杜甫的不幸,观者都已无力吐槽 。船行至中途末阳,江水大涨,进退两难,杜甫一家困在这里五六天没有进食,幸好得到来阳县令的救济,送来了酒肉续命 。这年九月吐蕃又一次人侵,内忧外患,世态紧张 。幼女在逃难中去世,他的身体也,天不如一天了 。舟行至潭岳之间,杜甫伏在枕上写下了五言排律《风疾舟中伏枕书杯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写从舟上看向山河的最后一眼:“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 。”写自己晚景凄凉:“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 。”写无法排造的家国忧痛:“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写身后家事:“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以此巨著严谨对仗、沉郁顿挫,似将毕生心力付诸一篇,郑重绝笔 。770年的冬季,不堪多年羁旅所累、疾病缠身,在潭岳之间的江面上,诗人从颠沛流离的一生中,解脱了 。

杜甫封神之作,杜甫最有名的七律

文章插图
杜甫活着的时候 , 并不出名 , 不像李白 , 李白在当时就已名满天下 。杜甫的诗也并不被当时的人所认可 , 杜甫漫游齐赵和困居长安时,和李白、王维、高适、岑参等人都有交游,这些大诗人也确实都拿杜甫当朋友,但就是不称道杜甫诗写得好 。唐朝编纂的各种诗集很少有杜甫的诗 , 这同现在成为鲜明的对比 。杜甫自己也感叹“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原因主要有 , 在当时诗人圈子,诗写得好固然是关键,但其他很多因素也很重要 。出身门第、政治地位、年龄资望、社交能力……种种资源加上文学才华的综合考量 。和别人比,这些杜甫都不占优势 。另外杜甫的诗也不符合当时的主旋律 , 大唐的黄金时代,积极昂扬开拓进取的情绪,弥漫在帝国的方方面面 。边塞诗人的主流,显然是把个人的命运和朝廷的功业,牢牢绑定在一起的, 而杜甫的诗,优患意识是沉浸到骨头里的 。
杜甫去世后地位逐渐提升 , 杜甫去世后43年"了,元稹受杜甫之孙的请托,为杜甫作墓志铭 , 杜甫开始步入主流诗人队列 , 到了宋朝 , 杜甫封圣 , 杜甫诗集成为六经之后必读书目 , 再附上“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标签 , 杜甫成为古今第一诗人 , 早就把李白压下去 。李白的名气只是在近代才赶上来的 。为什么杜甫会受到如此推崇?第一是杜甫诗的道德境界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上了 , 符合儒家文人的理想追求 。第二是杜甫的诗有学问 。杜诗格律精研,苦心经营却不露斧凿痕迹 , 更为后世文人叹服 。
杜甫封神之作,杜甫最有名的七律

文章插图
【杜甫封神之作,杜甫最有名的七律】 杜甫生前命运坎坷 , 颠沛流离 , 35岁之后生活越过越清苦 。也许是上天安排悲惨的命运派给杜甫 , 也许是杜甫选择悲惨的命运 , 历经生活的磨难 ,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完成了从人到圣的转化 。在杜甫之前的诗人 , 写诗的内容多为“大事” , 杜甫的多写个人 , 个人的生活 , 个人的所见 , 在一个贫苦百姓的立场上写诗 , 站在统治者的对立面 。杜甫之后的诗风也逐渐转变 , 从“大事”转为“个人小事” , 关注个人情感 , 关心底层人民 。从唐之后杜甫的诗越来越受人推崇 , 就是因为他的诗写出更多人的共鸣 。所以鲁迅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 。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