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第一篇巧言令色,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心得体会( 七 )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
论语 阅读 越爽[调皮]
汤兆宁:
联系起来分析了,很赞[玫瑰]
段小七:
“学而”这则,或许是总则 。
“有子曰”或许才是第一篇章的总纲 。
因为后面有好多是对“有子曰”的分析、推演
还是跟着老师阅读吧 不过,如果可以先读全篇,结合老师的引导,或许有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是否可以减缩成:学(习),友(辨),(成)君子
崔茂新:
@陈亚冰?最好不要减缩,那样就压缩了经文的理解和阐释空间 。再者,三句话不是说的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学 。后两句话是对学的深入阐释 。
段小七:
我说缩减 只是说一条理解的线索 后两句是学习和学习的目的 。必然不能缩减 。[握手]
崔老师,我说的是一个简单的线索 。阅读还是依着原文来 。
再者,论语和孟子,两书的语言基调不一样 。论语,可以感受到夫子和学生的交流是非常优雅从容;孟子的文章,更多的是急促
可能是社会环境,个人成长环境及涵养有干系吧 。
所以读 论语 蛮享受的
如 在:
窃以为01-02则关键词是“君子务本” 。01-03则重点在“仁”,言色如何一定要看是否“据于仁” 。或许由于彼时礼乐衰颓,巧言令色者大行其道,致使言色和仁分裂失和,故而将两者对举的吧 。然而,孔子此言究竟何意呢?孔子此言究竟何意呢?
段小七:
@如 在 拉回历史环境 。所以说,夫子的话,是有历史针对性的 。是观察、判断和坚持 。[握手]
仁是本,但诚确实仁的体现,用 。
汤兆宁:
子路(仲由):
出身贫微
仲由少年时,从事各种劳作来维持家庭生活,甚至据不可考之传言,常吃野菜充饥[2] 。拜入孔门之前,《史记》记载,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耍威风,佩戴着公猪装饰的宝剑显示自己的无敌,曾经瞧不起柔弱的孔子,屡次冒犯欺负孔子 。为此孔子设计出少许礼乐仪式慢慢加以引导,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 。[3] 。
孔子的学生很多都是平民,比如有名的弟子“子路”,后来“学”之后也为仕了 。
所以孔子的儒学不是只对某一阶层的,是面向大众的 。
==========
【論語滙(广州)】学习笔记:
丁跃伟:
苏格拉底对于雅典城邦里以演讲与口才为生而不讲正信和修养的人就很反感 。当然苏格拉底最后反被判处死刑
先行,言而后从之
内敛也是我们圣人的教导促成的吧[表情]
从资源稀缺、人的时间精力有限的角度思考,圣人的教诲就特别有意义 。因为巧言令色多了,修仁行仁的时间精力自然就少了
圣贤只是告诉我们,何为根本,何为枝叶 。至于应用和发挥,大概各从其类
孔子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孔子代表儒家思想 。一生只研究一个漢字"儒"
漢字如金:
也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所以研究孔子思想一定要理解汉字的儒字 。才能打开天窗 。弄明白真象 。
丁跃伟:
儒家思想,要是一个字就学会了,那就太高效了
孔子只是继承儒家思想并发扬光大 。所谓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推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历代圣贤
西渐:
@丁跃伟 ?孔子不是继承儒家思想吧?他是开创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