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第一篇巧言令色,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心得体会( 四 )


何光顺:
从神话到哲学到文学到宗教,中西方都因于其主导性的生产形式、生活方式,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了
丁跃伟:
苏格拉底对于雅典城邦里以演讲与口才为生而不讲正信和修养的人就很反感 。当然苏格拉底最后反被判处死刑
叶紫:
这是否和地域文化性有关?东方人注重内敛,日本人沟通也这样,西人注重张扬?
刘国庆:
为什么要把表达与内容对立起来?它俩更多的是统一的关系 。
崔茂新:
@刘国庆 ?我贡献点不同的声音 。你不觉得今天恰恰是巧言令色充斥,仁德道义之士几稀吗?语言表达的问题是无思考、无真诚、无质实 。真正有仁虽不一定适合当外交官和发言人,但总能把自己大致的意思表达出来的 。还有,当今中国从来不缺对语言表达的热衷,一本《演讲与口才》长盛不衰就是明证,极度缺乏的是内在仁的修炼与养护 。
丁跃伟:
内敛也是我们圣人的教导促成的吧[表情]
何光顺:
在孔子这里,不存在表达和内容的对立了,孔子否定的是言辞和容色专意于讨好听者的过
丁跃伟:
先行,言而后从之
叶紫:
不一定吧?@丁躍偉 ?东方文化普遍内敛
刘国庆:
@崔茂新 ?真不是这样,我的员工表达能力极差 。表达差,和别人的沟通差,自己的思想也就发展不起来 。人的思想发展依赖于和他人的交流啊 。
何光顺:
但并非不重视言辞技巧和容色端正,认为孔子将表达和内容对立起来,就落入下乘了
馬震宇:
巧言是为了说服他人吧?如果是说服他人的动力比巧言不巧言重要 。
何光顺:
就是后世陋儒之解孔子,而失之远矣!
丁跃伟:
孔子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馬震宇:
听者为何偏偏喜欢巧言,也不在于巧言本身,而在于迎合了听者的心理而已 。
刘国庆:
@丁躍偉 ?不一定要先行,集体行动要先通过讨论达成一致意见,然后再实行 。个人行动才能先行后言 。讲究先行后言,是我族集体生活差的明证 。
我认为,我们今天是要特别重视表达,交流以达成集体理性的核心意义 。这是我们这个文明最欠缺的 。
崔茂新:
@刘国庆 ?不是对立,而是人们为学之力用错了地方,极尽巧言令色之能事,自然就不会在意或用力于内在仁的养护与培植 。在孔门,言语科的子贡,不能说“善言而少仁”吧?在正常健康成长的人身上,言与仁本来就是统一的,只是人们容易重言轻仁,夫子才特别点出来这一现象的 。
馬震宇:
巧言因迎合他人的心态而生,连感受他人心态都木讷,是连能巧言者都不如呀 。
丁跃伟:
圣贤只是告诉我们,何为根本,何为枝叶 。至于应用和发挥,大概各从其类
刘国庆:
@崔茂新 是 。不过孔子对巧言令色否定太过了 。矫枉过正了 。
馬震宇:
巧言因迎合他人而生,偏离了“仁”,即把自己的话语权交到他人手上,也算是失去独立性了吧 。
丁跃伟:
圣贤只是告诉我们,何为根本,何为枝叶 。至于应用和发挥,大概各从其类
刘国庆:
@崔茂新 是 。不过孔子对巧言令色否定太过了 。矫枉过正了 。
馬震宇:
巧言因迎合他人而生,偏离了“仁”,即把自己的话语权交到他人手上,也算是失去独立性了吧 。
丁跃伟:
从资源稀缺、人的时间精力有限的角度思考,圣人的教诲就特别有意义 。因为巧言令色多了,修仁行仁的时间精力自然就少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