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第一篇巧言令色,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心得体会( 二 )


那么我们说话是否必须不让听者感觉到愉悦和完全逆着听者来 。
黄裕生:
总是屈意奉迎的人,必无真诚与是非
何光顺:
这个问题,孔子反对的是那种只是讨好听者的好言和令色 。
李伟东:
好言好语
何光顺:
是的,孔子并不是完全反对“言”的艺术和“色”的好,但这种好须符合仁道和礼仪,这种好,孔子有专门的名词
黄裕生:
好言好语,还有各种恰到好处的态度
何光顺:
孔子所提倡的内在的善美与外在的善美的统一的言和色,是专门的名称叫作“正言”、“正色”
黄裕生:
让听者觉得无限美好
何光顺:
“正言”,既有注重言辞的技巧,又有内在的仁义;“正色”同样是我们的说话的情态要跟随道义,又当符合礼义 。
黄裕生:
好言而正,好色而真,就不是巧言令色
何光顺:
“正言”必美,而不仅仅是好;“正色”必悦,而不仅仅是令
孔子有主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故言之文,同样为孔子所重,但专意讨好听者的言语则为孔子所批评 。
黄裕生:
甚是
何光顺:
孔子主张“君子不重则不威”,主张“正色以告”,就是心怀恭谨爱敬,而后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
在如何坚持内心的道义,又能让听者接受这两端上,孔子是都做了权衡的 。
而本章重点就在那种专意讨好听者,而失其内心道义的过
专意讨好听者,而失去了内心的道义,就不符合中道或中庸
李伟东:
巧,从工从丂,对言语工于心计,有违直心,故而少仁 。
黄裕生:
是的,如何做到诚而善言,仁而善色,是一种修养
何光顺:
这就是黄老师说的第二个问题,巧言者和令色者都少仁,持其一端者已少仁,而既巧言又令色者,则离仁者远矣 。
@李偉東 廣州 这个释义非常好!
黄裕生:
巧言,即于言语上工于心计,这个说法好
何光顺:
刚才我们也解决了黄老师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巧言令色者少仁,因为工于心计而专意说讨好听者的言语,专意逢迎而讨好听者喜悦,就不能坚持仁道 。
第四个问题,应该是巧言令色者难于达到仁,或者离仁太远,也就是巧言令色者之仁少,而不是巧言令色者中仁者少了 。
黄裕生:
@李伟东 广州 受启发了,谢谢
是的,也就是说,巧言令色者,仁稀
很淡,很弱,很不可靠
何光顺:
我先做一个简单的小结:这段话主要从否定的角度讲非仁之表现,与昨天讲的上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从肯定的角度讲仁的起点,形成孔子践行仁道的两端,也深得孔子扣其两端而竭焉的中庸的思想方法,就是孔子强调坚持仁道者当务守内心之仁而外合礼,不能只说好听的话以讨好听者,只专意逢承以取悦听者,但当坚持仁和礼,这就涉及到孔子在其他地方所说的,在与听者交谈或仪态方面,当有“正言”和“正色”,既注重言辞的技巧和仪态的端庄,又注重内心之仁的持守,而这就是人际交往的正道,就是关系中的动态平衡的践仁之方,此岂不可为我辈谨记乎?
便于大家把握我们今天所讲的了 。
黄裕生:
顺便说提一下,刚才上来时翻看了昨天的讨论,刘国庆老师有关社会伦理对家庭伦理的挑战与冲击的讨论,很值得重视与面对 。
我相信,儒家,至少孔子,是可以回应这种挑战的,因为孔子伦理学对周礼的突破,恰恰就在于突破血缘亲情与等给级关系 。
这是一己之见,顺带提一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