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物候学》中称 , “玉门关”一带的春天终日“黄沙”直上云霄 , 因此他认为“黄河”是被后人改动的[12]132 。地质学家尹赞勋也在《科学报》上发表文章 ,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实地考察断定 , 应是“黄沙直上白云间”,而非“黄河远上白云间” 。他说 , 《凉州词》所涉及的地理范围,东起武威,西至敦煌 , 全线约一千公里 。那里时常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 这种“风纱帐”符合“黄沙直上”的景象 。
作为文艺家的启功也从地理气候的角度 , 认为“黄河”是错的 。“汉朝时西北地区就有龙卷风和沙尘暴 , 唐朝也有 。”他说 , “如果是‘黄河远上白云间’ , 有河就有水 , 有水就有草木 , 人们就不用‘怨杨柳’了 。”[13]1
20世纪的60年代、80年代、90年代 , 先后发生过三次规模较大的争论 , 很多学者参与其中 。连竺可桢等气象学家都被卷了进来 , 足见当时争论的社会影响之大 。归纳起来 , “黄河”派的核心观点是“黄河远上”宏阔壮美 , 比“黄沙直上”富于美感;“黄沙”派的核心观点是“黄沙直上”符合塞外实景 , 而“黄河远上”脱离实际 。2017年第7期《荆楚学术》发表过一篇题为《二十世纪以来王之涣<凉州词>研究综述》的文章 , 对几次争论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 。此文也引用了吴骞的那首质疑吴乔的诗 , 但竟然变成了这样一段话:“画壁当年年事久 , 徂歌来皓定非诬如何 , 上黄沙句真本翻归 , 计敏夫……”不仅断句错误 , 而且多了个“年”字、漏了“齿”和“直”字 , 不知所云 。
三、“黄河远上”与“黄沙直上”争论的关键
孙绍振在2006年第11期《福建论坛》发表的《解读王之涣<凉州词>》中认为 , 《凉州词》版本的讨论“表面上是一字之争 , 实质是关于诗的写实性还是想象虚拟性的分歧” 。应该说 , 这一观点对两派之争的总结还是比较到位的 , 但也与两派一样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写诗作词 , 是“写实”好还是“虚拟”好?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 因为两种艺术手法根本就没有好坏之分 , 关键在于使用是否得当 。那么 , “黄河”与“黄沙”之争的要害在哪里呢?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不是非常壮美?确实壮美 。“黄河远上”比“黄沙直上”富于美感 , 是显而易见的 , 根本无须论证 。“黄河远上”之所以广为流行 , 应该主要就是因为它的“壮美” , 因为美的东西更容易被人接受 。但也正是因为“壮美” , “黄河”更应该被否定 。为什么?因为“壮美”违背了《凉州词》的旨归 。试想一下:既然边塞那样“壮美” , 为什么还要“怨”呢?应该天天坐在戍楼上欣赏那令人感到震撼、激发豪情的“壮美”的景色才是啊!面对那么壮观的美景 , 又是“怨”杨柳(《折杨柳》曲 , 委婉缠绵) , 又是“怨”春光 , 这样的“羌笛”不是很奇怪吗?
《凉州词》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 , 主旨是为了表达戍边之苦、思归之切 。那些年轻的戍卒 , 抛妇别雏 , 背井离乡 , 来到千里甚至万里之外的荒凉之地 , 高寒难耐 , 生活孤苦 , 故乡渺渺 , 音信皆无 , 而回归之日遥遥无期 , 甚至生还的希望都很渺茫 。“醉卧沙场君莫笑 , 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由来征战地 , 不见有人还 。”(李白《关山月》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 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且不说塞外的气候常态原本就是荒凉的 , 加之可能水土不服 , 即使偶尔出现壮美的自然景观 , 也不会在戍人心里产生美感 。作为诗人 , 当然应该会之于心、形之于文 。为了表达戍卒们凄苦、绝望的心情 , 诗人通常都要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营造出一种凄凉、肃杀的氛围 。很显然 , “黄河远上”与这样的要求南辕北辙 , 而“黄沙直上”恰恰是与旨归契合的 。大漠戈壁 , 黄沙满地 , 狂风一刮 , 尘土飞扬 , 遮天蔽日 , 直上云霄 , 那种因“飓母”而成的“通天风柱” , 不就是“黄沙直上白云间”吗?这样的景象不仅符合当地的地理气候 , 而且为“怨”的产生作好了铺垫 。“黄沙”与“孤城”前后呼应 , 相辅相成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壮美和“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凄凉却相互抵牾 。
推荐阅读
- 宋金战争之黄天荡之战 黄天荡之战
- 投资型公司的设立条件是什么 成立投资公司
- 古代给屋子降温的装置叫什么
- 孙策是怎么死的,项羽孙策李世民什么时候死的
- 美联储最新降息0.5%
- 广州50家五星级酒店汇总 广州五星级酒店
- 开发全球最大萤石伴生矿金石资源
- 塑料瓶的提手别随便扔了 饮料瓶提手
- 柠檬打开后如何保存,柠檬切开后在冰箱里能保存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