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二十四桥明月夜郭红松绘
有人把这个“教”理解为“使,让”,不但不能把杜牧跟友人韩绰戏谑、调侃的语气传达出来,也不符合上下文的音义,而且也不能作“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讲,因为在中古时代“教”表达这个意思,也应该读平声 。
那么什么时候“教”字读去声呢?当它作“教育,教导,教诲”和名词义“教育,教化”等意思的时候读去声 。例如《礼记·学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郑玄注:“言为之善者,则后人乐仿效 。”陆德明音义:“善教,如字 。一本作学,胡孝反 。”既然读如字,结合《玉篇》注音就可以知道,它应该读去声 。
由此来看,全句中,“玉人”是指歌伎,是“教”的宾语,诗中提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施行“教”这个动作行为的人,当然是杜牧的朋友韩绰,杜牧给省略掉了,没有让他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 。而作去声读的“教”字,其意思是教导、教诲、指导 。这里出现的“教”字,实际是个比较文雅、庄重的词语,它含有“教诲而使人感化”的意思 。
杜牧的“玉人何处教吹箫”一句,我们可以理解为“韩绰你在哪里指教美人去吹箫呢”?考虑到韩绰在扬州当地的场合,作者却用“教”这个色彩比较文雅、庄重的词儿,明显带有戏谑、玩笑、调侃的语气,此诗句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既幽默诙谐又表达了朋友之间的亲昵、对朋友的思念,以及对彼此的宽慰 。
“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字
唐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图1
图2
这是一首首句为仄起平收的七言律诗 。有人曾指出,此诗格律谨严 。仔细分析一下,首联对句“一弦一柱思华年”的平仄格式是“(见图1)平(见图2)仄仄平平”(此处外加“〇”者,表示可平可仄) 。而“思华年”中的“思”,就只能读成仄声 。按近体诗的格律要求,“(见图1)平(见图2)仄仄平平”中,第五个字必须是仄声 。如果改成平声,整句就成了“(见图1)平(见图2)仄平平平” 。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即是“三平调”,这是在近体诗中绝对不允许出现的,是只会在古风中出现的特有句式 。因此,“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只能读去声,不能读平声 。
文章插图
清《晚笑堂画传》中的李商隐像
然而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思”只读平声,不读去声;《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都只注为sī,而不是sì 。人们很容易把这个“思”误读为平声,理解为“思念,追忆”,一些诗词注释本也出现过这一误会 。
【什么是音变构词,构词层面和句法层面的音变】我们曾经查阅了二十来种收有《锦瑟》诗的注释本,对“思”字的处理,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方式:一是不注释,大约是认为“思”字古今用法相同,读平声,意为“思念,追忆” 。二是只释义,不注音 。据其释义,也是理解为“思念,追忆”;不注音,则也是读成平声 。例如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新选唐诗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思华年:回忆青少年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柱’,弦的支柱,每弦有一柱 。‘华年’,少年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年近五十,因瑟的弦柱之数触起华年之思 。”三是注成去声 。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小组《唐诗选注》(北京出版社):“柱:弦的支柱,每根弦有一个支柱 。思:读sì(寺) 。华年:盛年 。”安徽师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组选注《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柱:系弦的支柱 。思:在此应变读去声,思念、追忆的意思 。华年:盛年往事,这里犹说年华身世 。”我们认为,把“思”注成去声是正确的,但是把它理解为“思念,追忆”则是不对的 。因为“思”作“思念,追忆”讲的时候读平声,不读去声 。
推荐阅读
- 儿行千里母担忧孩子不回家,儿行千里母担忧孩子5天不回家
- 中国节能环保新闻 中国节能环保网
- 凿栗暴是什么意思
- 跑者核心训练平板撑
- 百姓的由来,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由来
- 杭州新西湖十景有哪些
- 棉麻布料会不会起皱,棉麻窗帘布料清洗后要变形
- 中超新力量 中超开始了吗
- 走路比站着消耗热量吗,夏天运动为什么要比冬天消耗热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