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其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秋雨过后,山中寂静得可以听到溪水潺潺流动的声音,以动写静,空寂感跃然纸上.
烘托的古诗词手法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
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
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
泛指陪衬 , 使明显突出 。
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 。
在这春山中 , 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
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 , 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 , 居然鸣叫起来 。
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
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 , 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 。
静寂 , 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 。
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 。
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 。
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 。
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
...
含有衬托的诗句 一、冷暖相衬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 , 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山岩震动,清泉叮咚,深林战栗,峰峦抖动.乌云滚滚 , 雨点将落;水面蒙蒙,烟雾缭绕.电光闪闪,雷声隆?。?峰峦崩裂,大地摇动.作者极力铺陈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勾画出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而天门一打开,景象就为之一变,天空青色透明,一望无际,太阳月亮一齐大放光明,金楼银台悬空而起,真是光辉灿烂 , 耀眼夺目,一片暖亮色调.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二、动静相衬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照”“流”“喧”“动”四个动词,描绘了山间清新自然、明丽如画的动态景色: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黑影,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轻轻流过,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竹林中笑语喧哗,是姑娘们洗衣归来;水面上莲叶摇动,是渔船顺流而下.然而这样的动景给人的感觉却是清幽宁静,超尘绝俗.景物的动态描写 , 使静景有了一个参照物,变得更静 , 即所谓“动中之静尤显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效果 , 这全赖于衬托的作用. 三、乐哀相衬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 ,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凯旋,换上锦衣 , 向国人炫耀战功;另一幅是如花的宫女,在宫殿里恣情欢乐.诗人用浓笔重墨极力渲染越国军队的胜利姿态及王宫的繁华、欢乐.末句顺带一笔 , 引入眼前凄凉之景.前三句乐景为末句哀景蓄势,强烈的对比 , 巨大的反差,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让人顿生人事变换、古今盛衰之感慨.正应了清人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四、大小相衬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远处 , 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 , 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 , 奔流不息.远处、近处,天上、地下,空间被无限扩大 ,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叶扁舟显得何等渺?。蒙碛谄渲械氖擞质呛蔚鹊墓驴嗔尕辏∫岳蟮幕肪匙魑尘埃?卑小的人物只是沧海一粟,两相衬托 ,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生出无限感慨和惆怅. 五、声寂相衬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王实甫《长亭送别》【一煞】) 深秋,黄昏,青山疏林 , 淡烟暮霭,阻隔了莺莺的视线.莺莺送别张生,张生已走,夕阳古道上原来的窃窃私语、依依情话,现在已归于一片寂静,偏偏这时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原本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 , 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鸣之声却不见马上之人,莺莺的心情何等悲苦凄怆!“有声”与“无声”相互映衬,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古典诗歌中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 , 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4 对比: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1、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从正面着笔.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2、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从侧面着笔.(只写侧面一面)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耕 ,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 , 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 , 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送别的环境 , 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内心的离愁别恨.3、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出其中一面)“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衬托诗人飘零之哀.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4、对比:对举的双方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另外的结论.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总结: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 , 由此烘“托”彼.烘托和衬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衬托”是用类似的、相关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对比和衬托: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 , 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 , 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对比常用于论述,而衬托常用于描写)
10首写景抒情的古诗词找了几个,好像没有翻译,但都有解析,不知是否和你的意思,希望采纳,谢谢……山居秋暝①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②,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③歇④,王孙自可留 。
【注解】 ①螟:夜色 。
②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
③春芳:春草 。
④歇:干枯 。
【评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
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
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 。
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
渭城①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②轻尘,客舍③青青柳色④新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⑤无故人 。
【注解】 ①渭城:就是咸阳,现今陕西省西安市 。
②浥:湿润 。
③客舍:旅馆 。
④柳色:柳象征离别 。
⑤阳关:古关名,在甘肃省敦煌西南,由于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是出塞必经之地 。
【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 。
一题作《送元二使安西》 。
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煌 。
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 。
前两句为送别创造 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 。
??此诗后来被编入乐府,广为传诵,成为饯别的名曲 。
或名《阳关曲》,或名《阳关三叠》 。
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句,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 。
” ??所谓《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 。
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 。
按白乐天所说的“第四声” , 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 。
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 。
汉江临泛王维 楚塞①三湘②接,荆门九派通 。
江流天地外 , 山色有无中 。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
襄阳好风日 , 留醉与山翁③ 。
【注释】 ①楚塞:楚国的边界 。
战国时这一带本为楚地 。
②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 。
③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 。
曾任征南将军 , 好饮,每饮必醉 。
【评析】 ??诗主要写泛游汉水的见闻,咏叹汉水之浩渺 。
首联写汉水雄浑壮阔的景色,由楚入湘,与长江九派汇合,为全诗渲染气氛 。
颔联写汉水的流长邈远 , 山色迷?烘托了江势的浩瀚空阔 。
颈联写郡邑和远空的“浮动” , 渲染磅礴的水势 。
末联引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的晋人山简的故事,表明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
??全诗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在描绘景色中,充满了乐观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 。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 不愧为千古佳句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也作:枫落吴江冷) 。
【简析】 这首诗写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
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 , 心中不满,发泄于词中,因而激怒新党,被捕入狱,历时百余日 。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暂居定慧院 。
这首词的境界 , 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 , 似非吃烟火食人语 , 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
作者“以性灵咏物语” , 取神题外,意中设境 , 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 , 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 。
有恨的 , 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 。
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 , 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 。
浣溪沙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 , 溪水西流 。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
萧萧暮雨子规啼 。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注释】 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 。
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 。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 , 积雪浮云端 。
林表明霁色 , 城中增暮寒 。
【评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 。
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 , 不知多少寒士受冻 。
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 , (2)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
(3)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
拟把疏狂图一醉,(4)对酒当歌,(5)强乐还无味 。
(6)衣带渐宽终不悔,(7)为伊消得人憔悴 。
【注释】 (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 。
双调 , 六十字,仄韵 。
(2)危楼:高楼 。
(3)黯黯:迷蒙不明 。
(4)拟把:打算 。
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
(5)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 。
当:与“对”意同 。
(6)强:勉强 。
强乐:强颜欢笑...
在语文中,什么是烘托和衬托“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 , 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对比 。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 , 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 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
古诗词写景手法有哪些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海纳百川从善如流独善自养正身清心负笈游学虚而不淈虚怀若谷
请问古诗词有哪几种艺术手法和哪几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修辞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 。
一般而言,象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对偶等都常见 , 另外如互文和列锦是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
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 , 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
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 。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
“点”“面”不均衡 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 , 容量有限,许多诗词,只是生活的切片,向读者输出有限的信息,作为读者定向思维的导线 。
优秀的诗人,总是善于截取生活中最精彩、最生动活泼的片断 , 借助于生动的形象来表情达意,这一点,在诗词鉴赏中是要特别注意到 。
了解了诗词的这一特点,将有助于很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容 。
古典诗歌的辩证表现手法 古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 , 写景、状物、言情、述志,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 , 从而形成了古诗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 。
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 。
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词为例 , 试作说明 。
1、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 。
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
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 , 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 。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 , 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 , 和谐统一 。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
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 , 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 , 渲染伤别之情 。
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 。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 , 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 北雁南飞 。
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 。
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
所谓“实” , 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
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 , 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 , 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
虚实结合 , 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
如李白的《蜀道难》 , 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
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
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
3、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 。
密度小者为疏 , 密度大者为密 。
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 。
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 。
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 , 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 。
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 。
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观开阔,一密显出局部的清幽,的确让...
【古诗词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
- 九下诗词六首的主题及名句
- 带有"看"字的著名诗词
- 古诗《调笑令》唐 韦应物 这首诗的意思
- 表示收获的诗句
- 求电子版中华传世藏书全套
- 一碗炸酱面的热量是多少 一碗炸酱面的热量高吗
- 晚上睡不着白天又犯困怎么办 晚上睡不着白天又犯困怎么办
- 无比滴婴儿可以用吗 无比滴婴儿可以用吗
- 婴儿肚脐多久脱落 婴儿肚脐多久脱落有血正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