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知三守,返璞归真 返璞归真

知其雄 , 守其雌 , 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 , 常德不离 , 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 , 守其黑 , 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 , 常德不忒(tè) , 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 , 守其辱 , 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 , 常德乃足 , 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 ,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zhǎng) 。故 大制不割 。

译文:
知其雄(知道阳刚的雄健) , 
守其雌(却甘愿安守雌柔) , 
为天下溪(好比天下的溪流) 。
为天下溪(成为天下的溪流) , 
常德不离(自然之德陪伴左右) , 
复归于婴儿(这样就能回复婴儿般的纯真自然) 。
知其白(知道光明在那里) , 
守其黑(却安于暗昧之处) , 
为天下式(甘愿做天下人的榜样) 。
为天下式(成为天下人的榜样) , 
常德不忒(自然之德不会丢失) , 
复归于无极(这样就能回复到最初的无极状态) 。
知其荣(知道荣耀的珍贵) , 
守其辱(却能守的住耻辱) , 
为天下谷(就像天下的虚谷一样) 。
为天下谷(天下的虚谷容纳万物) , 
常德乃足(自然之德才能富足) , 
复归于朴(这样就能回复到返朴归真的境界) 。
朴散则为器(这种品质的人到哪里都是成大器者) , 
圣人用之(圣人如果用他) , 
则为官长(会让他做领导) , 
故 大制不割(所以完善的制度是自然而成的 , 是不可分割的) 。
感悟:
这一章的中心思想是用三知三守来阐述不争、无为、静虚的‘道’!
‘老子’即看到了人们的正反两面;世人都追求刚强、光明、荣耀,而‘老子’却认为雌柔、黑暗、耻辱也是应该坚持的 。他希望人们像出生的婴儿那样不为荣辱所惑,无私无欲,纯朴无邪 。
这里可以隐约看出‘老子’反对利用仁、义、礼、智、信这些概念去约束人、塑造人,他认为这些外部的约束只会扭曲人的本性,只是小道而 。只有顺从自然、顺从道,才是永恒的德行 。完善的制度也应该是这样,包含事物的不同方面,而不是割裂分隔的!
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对于‘阴柔’有很多赞扬 。如之前的章节:
“第十章:专气致柔 , 能婴儿乎? 第六章:谷神不死 , 是谓玄牝(pìn) ,  第四章:渊兮似万物之宗  ,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处众人之所恶(wù) , 故几(jī)于道...”
这里有柔、婴儿、玄牝、渊、水等字眼都能说明老子看待事物的全面性 , 因为‘道’包含阴阳 , 必须有两面性 , 人应该也是这样!
做人既要有美好的理想 , 也要有包容当前的不足 , 这就是‘知其白 , 守其黑’ , 要能看到人性的光明 , 也要正视人性黑暗 , 只有这样才能为天下人的模范 。‘水至清则无鱼 , 人至察则无徒’ , 所以不能过于偏激 。
这里说的‘知荣守辱’ , 也是一种心胸 。向往荣耀 , 也要能坚守耻辱 , 这样的人才能展现远大报复!很好理解 , 比如韩信的‘胯下之辱’ , 如果当时韩信一怒杀了人 , 很可能就成了囚犯 , 哪有后来的‘兵神韩信’!再比如勾践当时的不屈服 , 哪有后面的的卧薪尝胆复国的机会 。所以说‘知荣守辱’很是重要!
‘老子’说“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 , 朴散则为器 , ”是一种返璞归真的一种状态 ,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大器 。这里的无极、朴也说明了内心的静虚和纯朴 , 只有这样才能近于‘道’ 。
做人应是一种复归 , 应是一种超越 , 是在经历、知道、体验、饱尝、失去之后的重新获得 , 那是不同的生命状态 , 那也是人的觉醒!
【三知三守,返璞归真 返璞归真】本章阐述的“知其雄 , 守其雌” , “知其白 , 守其黑” , “知其荣 , 守其辱” , 是一种知阴阳、知进退、无为合道的处世哲学 。只有这样才能返璞归真 , 超越自我!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