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体积公式中的1/3是如何来的? 圆锥的体积公式

Part1发现 中考结束的那年暑假,我写了一篇小论文,后来我才知道所谓的“发现”其实是帕普斯-古尔丁定理 。
我最初的问题是圆锥体积为何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促使我开始思考面积、体积的含义 。
当时我的好朋友他说可以把圆锥横切成片,每一片近似于高为的圆柱,然后再累加起来 。切分的越密,体积就越精确 。如果用极限语言来表示:
其中是圆锥半截面夹角的正切值 。带入上述关系后,最终问题归结于求极限:
当时我们上网还不方便,也没有足够多的课外数学书,我们还不了解这个求和公式:
代入这个公式,相信当时理解极限也并不困难
朋友说这个极限就是1/3,我说这个怎么算,他的回答语焉不详 。显然我对这个结果不是很满意,我在想有没有比较几何一点的方式去理解呢?
没过多久,我们开始初三总复习,当时有一道关于三角形重心的几何题:过三角形重心做射线平行于任意一边,被一侧的边所截取的线段,其长度是其平行边的三分之一 。
这个命题的证明很简单,其等价于三角形重心三等分中线 。到了高中学习平面向量知识后,容易证明重心的坐标公式
当时看到这个习题后,我当时就觉得我可能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
我们可以用旋转的方式思考圆锥的形成过程:圆锥半截面绕着对称轴旋转,与此同时,圆锥的重心经过的轨迹是圆弧,如果我们把这个圆弧和半截面面积相乘——
【圆锥体积公式中的1/3是如何来的? 圆锥的体积公式】刚好等于圆锥体积!
这是一个巧合吗?还是冥冥中确实有什么规律在支配?于是我开始怀揣着惊喜,开始验证我所知道的旋转体公式,我发现全部正确!就连圆、圆环的面积,也可以用这种方式理解:

    圆面积
线段的重心在中点处,故中点经过的弧长为
    平环积
于是我“发现”了如下定理——
(帕普斯-古尔丁)旋转几何体体积等于半截面重心旋转时经过的弧长乘以半截面面积

那么怎么理解这个公式呢?


Part2理解 这个定理体现了两种思想:平均和运动 。不过想要完全说明白,得让我们先回到对长度、面积、体积的思考 。
长度是如何定义的呢?我们事先规定单位1,然后其余的长度都是由单位1去度量 。面积、体积其实也是如此,我们规定一个单位面积(体积),然后用它去衡量图形的大小 。例如一个三行四列的矩形,我们知道它是由个单位正方形组成,于是它的面积就是12. 矩形面积等于长乘宽,就是这么来的 。乘法本身就和运动相关,我们同样可以将这12个正方形理解为,一行4个正方形沿列的方向平移了3次 。这显然是等效的 。
即便是斜向运动,但依然是三层 。这就是“高”的几何意义
最早我们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下意识都会将运动理解为平移 。例如柱面,就是由底面沿某方向的平移形成 。而沿曲线运动的问题一般不是中学生能解决的 。
帕普斯-古尔丁定理是研究沿圆运动的定理 。它突显出了重心的重要性,而这在平移运动时是隐藏起来的,因为平移运动时,所有的点的移动都是完全一样的 。重心体现了“平均”的思想,我们不需要研究旋转体半截面上所有点的移动,只要考虑重心的移动就可以,因为它的移动距离是所有移动的平均值 。这点在圆运动中最为明显,请读者自行思考 。
再来考虑运动 。例如柱面体积公式,即便是平行移动,实际上我们需要考虑位移沿着底面垂直方向的投影——高
当位移刚好和底面垂直时,此时
于是进一步,我们写出更为一般的体积公式,我们可以把运动分解为若干个阶段:
我们还可以继续推广 。前面我们假设底面积不变,我们也可以假设底面也在每时每刻变化着
变力做功或者是各种通量的公式 。
用积分的语言表示:
其实这正好是物理学中的变力做功或者是各种通量的公式 。
可是在帕普斯-古尔丁定理中,为什么没有余弦函数的踪影呢?原来,这是因为半径旋转的刹那可以视为是垂直于半径的平移!用极限解释:
有了这个定理后,还可以已知旋转体体积公式,反向求各种半截面的重心 。例如半椭圆的重心、直角梯形的重心等,就不赘述了 。


Part3结尾 发现这个定理后,我感到非常兴奋 。后来我也常常会将自己思考的结果记录下,可是我深知学海无涯 。
中学时的笔记本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数学更是如此,有所发现固然值得自豪,但是坐井观天不去了解前人的研究,然后沾沾自喜止步不前,更有甚者认为自己是数学天才,视前人之研究如空气,随随便便就宣称“推翻”了某某理论,这种风气实在可怕 。一来误人子弟,二来长期不被外界认可,可能会越加孤芳自赏 。
我特别喜欢日剧《龙樱》里的一句话,它是全剧的点睛之笔:
没有遵守规则的精神,就不可能在学科上有所发现 。世上大多数人都走进了一个误区,其实,只有遵守规则的人,才最具有创造力和个性 。没错,在近代科学的领域,没有人是靠着异想天开获得重大发现的,大家都是深入理解基础研究,在遵守学科规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研究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