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常之道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 儒家代表人物简介

文章目录

  • 儒家
儒家五常之道 。五常指的是哪五个常任理事国?儒家的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独立的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应具备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美德 。
孔子最早提出“仁义礼”,孟子引申为“仁义礼智”,董仲舒再次引申为“仁义礼智信”,后被称为“五常” 。这“五常”贯穿了中国伦理道德的发展,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
“仁”这个字是从属于别人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互相生活,互相帮助,互相爱护 。孔子明确提出:“仁,爱” 。儒家认为应该用“仁”来处理伦理道德和社会关系,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友好相处,而孝是“仁”的基础 。
“义”字是中国传统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义”的本义是指行为正当,这种正当的判断标准是一种公认的准则 。“义”这个繁体字,在构词上包含了群体-自我关系的因素,也就是说,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群体的规范要求的人,称为“义” 。总之,“义”体现了一个超越个人利益的道德范畴 。孔子曾说:“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而且关于见义勇为还有一些行为要求,比如“取之而后义”、“见之而后思”、“见义勇为” 。孔子把义作为自己的选择准则,取之有道,必须符合义的要求,才可以做到 。想要一件东西,首先要考虑它是否符合义的标准 。
“礼”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范畴 。礼仪最初是指祭祀神灵的宗教仪式,后发展到人事方面,表示与人的身份地位相对应的行为规范和礼仪制度 。《礼记·中庸》载:“礼仪三百,尊严三千 。”可见当时的礼仪是非常复杂的 。礼仪制度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大小,甚至连举手投足都有相应的礼仪规范 。孔子对周公之礼推崇备至,视之为修身治国之本 。他曾对儿子孔鲤说:“不学礼,不能立 。”并提出了著名的“克己复礼仁”理论 。
“智”字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范畴之一 。儒家所说的“智”,不是指科学智慧,而是指一种道德智慧,即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人与生俱来的“是非之心” 。《论语·永业六记》:“樊迟问知(即智慧) 。孔子说,‘为人民服务,远离鬼神,可以说是知 。孔子的解释是,致力于民所应遵守的仁义道德,敬鬼神而不近之,可以称之为“智” 。
“信”字是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范畴之一 。信仰意味着真诚,没有欺骗和怀疑 。“信”不仅被视为人际关系的最低准则,也是治国的基本理念 。孔子曾说:“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不知道他能做什么 。没有大车,也没有小车 。怎么可能呢?”孔子把人的不诚信比作没有桥的汽车无法立足于世界 。
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著作:《论语》、《孟子》、《荀子》
是战国时期儒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它以春秋时期的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提倡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修身养性 。
儒家强调教育的作用,认为重教育轻惩罚是国家稳定、人民富强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没有教育就没有阶级”,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要受教育,让整个国家都成为有道德的人 。
政治上,他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李周”,认为“李周”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到战国时期,儒学有八大流派,其中重要的是孟子和荀子 。
孟子的思想是“民重君轻”,他主张统治者要仁政 。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了与荀子性恶论完全不同的性善论 。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
【儒家五常之道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 儒家代表人物简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