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租房的那些心酸事儿


房子
这两个字引起的悲欢苦乐,
古今皆然 。
今人租房不易,而对古人来说,
租房也是件辛苦活儿,
他们的感受,
早在1300多年前就有大名鼎鼎的,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卜居》一诗中倾诉过:
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 。
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 。
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 。
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 。
1
白居易,“居不易”
南宋画家所绘《八高僧故事图》中的“白居易问禅”
古人的房屋之殇,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经历中,就可窥见一斑 。
白居易29岁考中进士,32岁官任“校书郎”,级别正九品,薪水每月一万六千钱 。他在长安东郊长乐里租了四间茅屋 。因为离上班的地方远,他又养了一匹马代步,此外雇了两个保姆,每个月的花销是七千五百钱,剩下的钱存起来 。但存了十年,他也没能在长安城里买起一套房子 。
后来白居易觉得这样长期租房不是办法,就跑到长安的“燕郊”——陕西渭南县买下一处宅子,平时住在单位,逢假期和休息日回到渭南的家中 。
由此可见,白居易在《卜居》这首七言律诗中所言并非无病呻吟 。不过供得起保姆和宝马的花销,说明他的处境还不算太差 。对于绝大多数的租房平民,住房的紧张与简陋已接近极值 。
唐宪宗元和四年,寿州霍丘县,一位名叫王筠的仆人租住的房屋内“唯几案绳床而已”;北宋的大学士陶毂也记载过老百姓的拥挤生活:“四邻局塞,半空架版,叠垛箱笼,分寝儿女”——逼仄处丝毫不让当代群租房 。
那么古人租房的烦恼,究竟缘何而起呢?
2
租房的烦恼,缘何而起
租房的烦恼盛行在唐宋之时 。
唐宋社会的发达和商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市民阶层兴起、人口流动加快,大型城市迅速聚集了大量的外来人口 。外来人口增多,租房消费应运而生,种种烦恼由此而来 。
根据著名学者严耕望先生的估计,盛时的唐代长安城,常住人口175万多,若加计流动人口,至少增至180余万 。宋代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京城开封“以其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 。
面对人口密集和迁移频繁的现实,古今以来无房人最好的选择都是一样的——租!著名的文豪苏轼兄弟就曾长期借住公署,其父苏洵也长年租房 。直到苏洵病故,除了眉山老宅,也没有给儿孙留下什么房产 。
【古人租房的那些心酸事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