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体会文章优美精练的语言 。
3.掌握并积累文言词汇,了解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 。
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
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 。
情感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的思想感情 。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课文 。
2.掌握并积累文言实词 。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
同学们,我们常常把风景美丽而人们又不常去的地方叫做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个成语来源于陶渊明所写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 。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内容?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 。
二、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介绍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世称靖节先生 。
三、诵读感悟
1.播放课文录音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读 。
便舍船(shě)      屋舍(shè)俨(yǎn)然         豁(huò)然开朗
阡陌(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yāo)还家
邑(yì)人         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     语(yù)云
为(wèi)外人道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 。② 句读要分明 。③节奏要合理 。④语速要适中 。⑤语句要流畅 。⑥要读出感情 。
3.自由朗读,齐读 。
四、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
五、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和省略句 。
1.古今异义词
词语古义课文例句今义
鲜美鲜艳美丽芳草鲜美(味道)新鲜
交通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交通运输
妻子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不管(连词)
不足不值得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够,不充分
如此像这样说如此这样
缘沿缘溪行缘故,缘分
延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长.延伸
2.一词多义
词语词义课文例句
舍舍弃便舍船
房子屋舍俨然
寻寻找寻向所志
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动词处处志之
标记,名词寻向所志
向以前寻向所志
对着眈眈相向
为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对,向不足不外人道也
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四个“然”字词豁然:俨然: 怡然:欣然:
4.成语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5.省略句   见书
六、复述课文,整体感知
1、以“桃源”为线索,小组成员分工讲述桃源故事,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 。
线索提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作客桃源——辞别桃源——再寻桃源
2、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或一句话谈读本文的感受,并简述理由 。
七、作业:熟读课文 。
第二课时
一、分步品味
(一) 想象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源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优美的句子 。
明确:桃花源外在环境美:
自然景色--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桃花源内在环境美:
自然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2.桃源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选一个景点用一个句式给我们描绘一番(这里的   美,你看、、、、、、)
例如:这里的土地美坦荡如砥,一望无垠,就像一面大毡子——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 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土地肥沃,庄稼茁壮成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二)理解桃源之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哪些人能感受到桃源的欢乐?(男女、老幼、渔人)
生活环境—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黄发)怡然自乐,因为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
小孩(垂髫)怡然自乐,因为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
渔人乐,因为受到热情相邀(要、延) 。
男人乐:往来种作,乐不乐?(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安居乐业)
(三)探桃源之奇
奇在何处?
桃林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奇,仿佛若有光,,且形状也奇: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人奇,种作、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结局奇;处处志之,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病终”
问(1)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4)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二、 深入研讨
1好一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地!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再游桃花源 。
2读后思考: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我们找得到它吗?为什么虚构?解释“世外桃源”的意思 。
3 有人说桃源是陶渊明积极的理想,也有人说是他的消极逃避,你怎样评价?
(人还是应该脚踏实地不要象陶渊明那样幻想了一个美丽的社会,可自己却在贫病中死去 。有人说,人应该有美好的理想,那怕它不能成为现实 。)
三、总结收束
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寄托 。《桃花源记》引起劳动人民无限遐想和向往,放眼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谁像陶渊明那样将绚丽的理想描绘的如此酣畅淋漓?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
2.完成基础训练 。
资料:
[默写]
① 描写桃林美景的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花鲜美,落英缤纷 。”
② 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 描写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④ 用借代的手法描写了桃源内老人和小孩的神情态度?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⑤ 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句子是“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和“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⑥ 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⑦ 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⑧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⑨ 描写桃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⑩ 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世外桃源 。
? 文中作者理想的社会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关于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美谈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赋》《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
【桃花源记】陶渊明最后一任官职是彭泽县令 。有一天,郡里派来一名督邮视察,县里小吏忙来向陶渊明报告,陶渊明正捻须吟诗,一听来了督邮,十分扫兴,勉强放下诗卷,准备去见督邮 。小吏一看他还穿着便服,吃惊地说道:“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便服去呢!”陶渊明一向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要穿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 。他叹口气道:“我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种小人打躬作揖!”说着,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 。这就是著名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此后,朝廷曾有人多次请他出仕,都被他拒绝了,连他们赠送的梁肉也“麾而去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