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金元明清,哪种白文印大多都有边框

哪种白文印大多都有边框
古玺白文印大多都有边框,古玺是秦统一以前印章的概称,上可远溯三代,盛于战国 。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 。这些古玺的部分文字有待考证研究 。从文字形式上,可分阴文(白文)、阳文(朱文),朱文古玺大都配有边框 。印文笔划细如毫发,多是铸造而成 。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界格,文字有铸有凿 。
古玺又分官玺、私玺、吉语、肖形 。官玺一般比私玺尺寸大,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司寇”、“丞”、“君”等,其形制多以方形、长方形、圆形,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 。古玺材质有金、银、玉、绿松石、骨质、铜,其中铜质古玺最为常见 。
隋唐宋金元明清: 隋唐宋金元印章
隋代统一南北,年代虽短,印章制度却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动,印章以实用为主,印面变大,朱文印增多,印文线条开始缠绕折叠等等 。自此,随着文人的参与,官印与私印开始彻底地分化了,并产生了许多全新的印章类型 。
1、 官印。这一时期的官印以实用为目的,一般用铜质印材,并以印面的大小来区分官吏的等级 。所不同的是大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官印中有的会加入本民族的文字 。一般而言,唐代官印的印文线条较为均匀,与边框线条的粗细的差别不大,显得疏朗、空灵,它作为一种古代实用印章的新的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朱文印式发展的先河 。宋代及宋以后,官印的边栏日渐加宽,文字则以“九叠篆”为主,显得繁琐造作,少有天趣 。而有一种低下职位的官印——“朱记”印,由于不拘成法,自然真率,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
2、 私印。隋唐私印传世极少 。唐宋时期,由于皇帝雅好书画,富于收藏,出现了专门的书画鉴藏印 。文人士大夫也开始使用并介入印章的制作,他们既不属于一般官印的“板”,又不甘于一般私印的“俗”,当然也不满足于先前印章的形式与使用方法,从而逐渐产生了许多全新的印章形式 。除了姓名印外,还出现了收藏印、斋馆印、字号印、词句印等等 。这些印,在形式上大致存在两种追求,即对唐阳文官印的模仿和对汉白文印的效法,前者与唐代篆书的复兴有关,后者则与金石学的兴起有关 。元代以赵孟睢⑽崆鹧芪淼脑煳挠∈胶头潞郝孜挠∈降某鱿郑蚩戳俗桃帐醯男率贝曛咀抛桃帐醯木跣选
作为实用的私印,唐宋以后,特别是到了元代,隶书印、真书印愈来愈为人们所使用,并逐渐演化为最简朴的“元押”,它作为私印以极端简单的形式表现,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 。
隋唐官印
隋唐至宋元,乃至南北朝,是中国印章艺术的相对低潮时期 。隋唐官印存世极少 。隋朝短祚,唐代制度据宋人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记载,规定要上缴废印 。一律送至礼部员外郎,先在厅前的大石上碎其字然后在销毁,故传世唐印更少 。清以前甚少有这方面的资料,清人瞿中溶《集古官印考》收录了唐以来的官印一百多方,但只有考证,不见印文 。1916年罗振玉著《隋唐以来官印集存》录有二百八十多方,有关隋唐以来的官印方有专书著录 。
隋唐官印的一个特点是尺寸明显增大,一般在5至6厘米见方 。另一个特点是改用朱文,这是因为南北朝后纸张代替了竹木简,废除了泥封之制,开始用印色直接钤盖在纸帛上 。在纸帛上钤印,朱文的清晰醒目优于白文 。又由于纸用面积都较大,以往的小印很难与之协调,印面自然也较汉魏时放大了许多 。尺寸的扩大,细朱文篆体布白易失之疏散,所以隋唐以后的官印逐步脱离了汉篆风貌 。为了追求章法上的匀整,对疏处以屈曲盘绕的笔画充实之,萌发了“九叠篆"的早期形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