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色深 。重帘未卷影沈沈 。倚楼无语理瑶琴 。
远岫出山催薄暮 , 细风吹雨弄轻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
柳 永
黄莺儿
园林晴昼春谁主 。暖律潜催 , 幽谷暄和 , 黄鹂翩翩 , 乍迁芳树 。观露湿缕金衣 , 叶映如簧语 。晓来枝上绵蛮 , 似把芳心、深意低诉 。
无据 。乍出暖烟来 , 又趁游蜂去 。恣狂踪迹 , 两两相呼 , 终朝雾吟风舞 。当上苑柳秾时 , 别馆花深处 。此际海燕偏饶 , 都把韶光与 。
玉女摇仙佩(佳人)
飞琼伴侣 , 偶别珠宫 , 未返神仙行缀 。取次梳妆 , 寻常言语 , 有得几多姝丽 。拟把名花比 。恐旁人笑我 , 谈何容易 。细思算、奇葩艳卉 , 惟是深红浅白而已 。争如这多情 , 占得人间 , 千娇百媚 。
须信画堂绣阁 , 皓月清风 , 忍把光阴轻弃 。自古及今 , 佳人才子 , 少得当年双美 。且恁相偎倚 。未消得、怜我多才多艺 。愿你你、兰心蕙性 , 枕前言下 , 表余深意 。为盟誓 。今生断不孤鸳被 。
雪梅香
景萧索 , 危楼独立面晴空 。动悲秋情绪 , 当时宋玉应同 。渔市孤烟袅寒碧 , 水村残叶舞愁红 。楚天阔 , 浪浸斜阳 , 千里溶溶 。
临风 。想佳丽 , 别后愁颜 , 镇敛眉峰 。可惜当年 , 顿乖雨迹云踪 。雅态妍姿正欢洽 , 落花流水忽西东 。无憀恨、相思意 , 尽分付征鸿 。
尾犯
夜雨滴空阶 , 孤馆梦回 , 情绪萧索 。一片闲愁 , 想丹青难貌 。秋渐老、蛩声正苦 , 夜将阑、灯花旋落 。最无端处 , 总把良宵 , 只恁孤眠却 。佳人应怪我 , 别后寡信轻诺 。记得当初 , 翦香云为约 。甚时向、幽闺深处 , 按新词、流霞共酌 。再同欢笑 , 肯把金玉珠珍博 。
早梅芳
海霞红 , 山烟翠 。故都风景繁华地 。谯门画戟 , 下临万井 , 金碧楼台相倚 。芰荷浦溆 , 杨柳汀洲 , 映虹桥倒影 , 兰舟飞棹 , 游人聚散 , 一片湖光里 。
汉元侯 , 自从破虏征蛮 , 峻陟枢庭贵 。筹帷厌久 , 盛年昼锦 , 归来吾乡我里 。铃斋少讼 , 宴馆多欢 , 未周星 , 便恐皇家 , 图任勋贤 , 又作登庸计 。
斗百花(三之一)
飒飒霜飘鸳瓦 , 翠幕轻寒微透 , 长门深锁悄悄 , 满庭秋色将晚 。眼看菊蕊 , 重阳泪落如珠 , 长是淹残粉面 。鸾辂音尘远 。无限幽恨 。
无限幽恨 , 寄情空殢纨扇 。应是帝王 , 当初怪妾辞辇 。陡顿今来 , 宫中第一妖娆 , 却道昭阳飞燕 。
斗百花(三之二)
煦色韶光明媚 。轻霭低笼芳树 。池塘浅蘸烟芜 , 帘幕闲垂风絮 。春困厌厌 , 抛掷斗草工夫 , 冷落踏青心绪 。终日扃朱户 。
远恨绵绵 , 淑景迟迟难度 。年少傅粉 , 依前醉眠何处 。深院无人 , 黄昏乍拆秋千 , 空锁满庭花雨 。
斗百花(三之三)
满搦宫腰纤细 。年纪方当笄岁 。刚被风流沾惹 , 与合垂杨双髻 。初学严妆 , 如描似削身材 , 怯雨羞云情意 。举措多娇媚 。
争奈心性 , 未会先怜佳婿 。长是夜深 , 不肯便入鸳被 。与解罗裳 , 盈盈背立银釭 , 却道你但先睡 。
甘草子(二之一)
秋暮 。乱洒衰荷 , 颗颗真珠雨 。雨过月华生 , 冷彻鸳鸯浦 。
池上凭阑愁无侣 。奈此个、单栖情绪 。却傍金笼共鹦鹉 。念粉郎言语 。
诗词欣赏 曲池荷
作者:【卢照邻】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咏物】
浮香绕曲岸 , 圆影覆华池 。
常恐秋风早 , 飘零君不知 。
这首《曲池荷 》 , 是卢照邻晚期的作品 , 借咏荷 以抒其情怀 。借物咏怀是卢照邻的强项 , 清人沈德潜 在《唐诗别裁》中说 :“言外有抱才不遇 , 早年零落 之感 。”正可以用来评论该诗 。
卢照邻 , 志大位卑 , 一生坎坷多舛 。他任新都尉 时染上风痹病 , 辞职北返 , “羸卧不起 , 行已十年” , 痛苦不堪 。咸亨四年(673) , 他写的《病梨树赋·序》 中说 :“癸酉之岁 , 余卧病于长安光德坊之官舍 。父 老云是鄱阳公主之邑司 , 昔公主未嫁而卒 , 故其邑废 , 时有处士孙君思邈居之 。……余年垂强仕 , 则有幽忧 之疾 , 椿囷之性 , 何其辽哉 !”此时他虽求助于神医 孙思邈 , 但对自己身体已经不抱什么希望 。常常“伏 枕十旬 , 闭门三月 。”在《病梨树赋》中他写道:“怯 衡飙之摇落” , 忌炎景之临迫 。”这里的“怯摇落”与 《曲池荷》诗中的“叹飘零”是一样的含意 , 其中深 深寄寓着诗人一生的忧愤与感慨 。
“浮香绕曲岸 ” , 未见其形 , 先闻其香 。曲折的 池岸泛着阵阵清香 , 说明荷花盛开 , 正值夏季。“圆 影覆华池” , 写月光笼罩着荷池 。月影是圆的 , 花与 影 , 影影绰绰 , 莫能分解 。写荷的诗作不在少数 。而 这首诗采取侧面写法 , 以香夺人 , 不着意描绘其优美 的形态和动人的纯洁 , 却传出了夜荷的神韵。
“常恐秋风早 , 飘零君不知” , 是沿用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 , 恐美人之迟暮”的句意 , 但又有所变化 , 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 。卢照邻在去世前不久写的《释疾文》中说道:“春 秋冬夏兮四序 , 寒暑荣悴兮万端 。春也万物熙熙焉感 其生而悼死 , 夏也百草榛榛焉见其盛而知其阑 , 秋也严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 , 冬也阴气积兮愁颜者为之 解欢 。圣人知性情之纷纠。”这不免也有诗人自己的 性格原因 。由于他被病痛所折磨 , 对事物变化的反映 特别敏感。如《释疾文》中所说 :“神翳翳兮似灰 , 命绵绵兮若缕 。一伸一屈兮 , 比艰难若尺蠼 , 九生九 死兮 。同变化乎盘古 。万物繁茂兮此时 , 余独何为兮 肠邅回而屡腐 ?”“草木扶疏兮如此 , 余独兰騨兮不 自胜。”万物越是繁茂越是生机勃勃 , 他就越发感觉 到自己的形象枯槁 。同时他对繁荣的万物是“感其生 而悼死” , “见其盛而知其阑”也有对自己和他人盛时 的回忆与感慨 。他的这种思想突出表现在他晚期的诗 歌里。《曲池荷》的前两句写的是花好月圆 , 而后两 句突然转写花之自悼 。这花之自悼实为人之自悼 。咏 物诗 , “因物以见我” , 乃见其佳处 。除余山《竹林问 答》中说 :“咏物诗寓兴为上 , 传神次之 。寓兴者 , 取照在流连感慨之中 , 《三百篇》之比兴也 。传神者 , 相赏在牝牡骊黄之外 , 《三百篇》之赋也 。若模形范 质 , 藻绘丹青 , 直死物耳 , 斯为下矣。”如此看来 , 可见卢照邻咏物诗之造诣 。
诗词欣赏 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 , 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 , 非是藉秋风 。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 , 咏物中尤多寄托 , 具有浓郁
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 , 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
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 物我互释 , 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
【诗词欣赏十篇】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 , 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垂?
(ruí音近于“锐”) , 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 , 也指蝉的下巴
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 , 由于语义双关 , 暗示着冠
缨高官要戒绝腐败 , 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 , 与那些
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 , 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诗
的最后评点道 , 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 , 而不是由于凭
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 。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 , 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
无非是说 , 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 , 德行高洁 , 才能说话响亮 , 声名
远播 。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 , 绝非依凭见风使舵 , 或
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实际上 , 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
夫子自道 。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 ,
名声在于博学多能 , 高洁耿介 , 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 , 能
够直言善谏 , 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为此 , 唐太宗称他有“五绝”
(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 , 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 ,
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 , 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
自况 , 也可见其老成谨慎 , 以及有自知之明 。
诗词欣赏李白《秋浦歌》赏析
中广网 2004-04-28 11:35:44
两鬓入秋浦 , 一朝飒已衰 。
猿声催白发 , 长短尽成丝 。
(其四)
炉火照天地 , 红星乱紫烟 。
赧郎明月夜 , 歌曲动寒川 。
(其十四)
白发三千丈 , 缘愁似个长 。
不知明镜里 , 何处得秋霜?
(其十五)
秋浦田舍翁 , 采鱼水中宿 。
妻子张白鹇 , 结罝映深竹 。
(其十六)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 在唐代时是著名的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 大约在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左右 , 李白漫游来到此地 , 在秋浦逗留期间 , 李白以《秋浦歌》为名 , 写了一组诗 , 一共有十七首 , 全是五言诗 。这里选了四首介绍给大家 , 其中第四首和第十五首是写的李白自己 , 而第十四首和第十六首写的是李白眼中的冶炼工人和农家田舍翁 。
到秋浦时 , 李白已经离开长安已经快十年了 , 他是在天宝三载(公元744)离开的 。从那以后 , 便云游天下 , 四海为家 , 北上燕、赵 , 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和中国诗坛上的另一位现实主义的巨匠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 , 把酒论诗 , 快意非常 , 真是尽一时之兴 , 成千古美谈 。不过 , 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 , 在他这组《秋浦歌》中多有反映 。如在第六首写到 , "愁作秋浦客 , 强看秋浦花" , 连观赏秋色也要强打精神 , 与杜甫"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的感受相似 , 可见情绪是比较低落的;在第七首又说自己"空吟白石烂 , 泪满黑貂裘" 。从"白石烂"和"黑貂裘"这两个典故上 , 读者不难明白 , 在长安时失意于最高统治者其实一直是李白心中抹不去的隐痛 。"白石烂"是宁戚在不得志时 , 抓住齐桓公出行的机会 , 牵牛叩角而歌时唱的歌词 , "南山灿 , 白石烂 , ......生不逢尧与舜禅 , 长夜漫漫何时旦!"从而引起了齐桓公的注意而最终得到了重用;"黑貂裘"则是说的战国时期最成功的策士苏秦在一开好游说秦惠王失败后 , 穷困潦倒的处境 , "说秦王 , 书十上而说不行 , 黑貂之裘敝 , 黄金百斤尽 。"(《战国策·苏秦始以连横说秦》)李白觉得自己的处境就好比那失意东归的苏秦 , 而再也不会像宁戚那样得到君王的赏识了 。
盛年不再的李白 , 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心情来到秋浦的 , 虽然是刚过"知天命"的年纪 , 可是好像一下子白发就全白了 。在第四首《秋浦歌》的开头 , 他说自己是"两鬓入秋浦 , 一朝飒已衰 。"听起来似乎觉得原来还李白一直是两鬓青丝 , 但到了秋浦之后 , 没有想到竟然会在一天早上起来之后 , 发现两鬓已经白发苍苍了!"一朝"极言头发白得之快 , 简直出乎意料之年 , 言下之意 , 还真有点当年伍子胥过不去昭关 , 一夜之间 , 就把头发愁白了的味道 , 但是伍子胥是心急火燎 , 李白却并不着急赶到哪里去 , 而且 , 也不像伍子胥那样过不了昭关就有性命之忧 , 但是又为什么白了头发呢 。李白在惊异之余 , 给自己找了一个看上去说得过去的原因 , "猿声催白发 , 长短尽成丝 。"中国古代的文人一听到猿声 , 马上就会愁肠百结的 , 这其中的例外恐怕还只有李白一人 , 不过那也是他晚年在长流夜郎的途中 , 在三峡中得到大赦 , 乘舟东归的时候 , 曾经欢快地写到"两岸猿声啼不住 , 轻舟已过万重山 。"可是在眼下 , 他可没有这么好的心情 , 猿声一"催" , 他满头的青丝 , 不管是长是短 , 统统白了 , 这个"催"字可谓是用得惊心动魄 , 本来头发就在一夜之间白了 , 那里还禁得住猿声的催促!这一首诗由于用了"一朝"和"催"这两个词来着重强调自己头发白得异乎寻常的快 , 不由得让人想到他在《将进酒》中的名句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 朝如青丝暮成雪!"
不过 , 说一头青丝是被猿声"催"成"白发"的 , 谁也知道这不过是夸张想像之词 , 其中总要有一个真正具体的原因的 , 从《秋浦歌》第十五首中人们不难读出浪漫的诗人为什么突然之间白了头 。这首诗上来就给人一种带有明显诗仙色彩的浪漫与格调 , "白发三千丈 , 缘愁似个长!"要是别人说自己有一丈长的头发 , 估计不会有人相信 , 而李白偏说自己生了一头三千丈长的白发 , 却成了千古名句 。那为什么一种在客观上不可能的现象 , 却能在主观上得到无数读者的认同和喜爱呢?究其原因 , 当然是在紧接而来的第二句 。因为这一联诗的意义重点不是在表示长度的"白发三千丈"上 , 而是在说明原委的"缘愁似个长"上 。原来 , 三千丈的白发在李白的笔下 , 只不过是一个参照系 , 我为什么生出这么长的白发?是因为我有"同样长的愁!"缘是因为的意思 , 个是如此的意思 。这两句诗原来是一个倒装句 , 李白的愁当然不是像常人那样 , 愁他的衣食住行 , 他也不是愁自己没有官做 , 因为他放着在皇帝身边的翰林学士不干 , 非要跑到这山野之间的秋浦来"唱什么白发歌" , 他是愁的自己不能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 , 他是愁的自己已经再也无法实现自己当年功成身退的宿愿 , 眼见得自己早已远离了国家的政治中心 , 而朝政却是一日不如一日 , 自己已经全然无能为力 , 于国家的命运 , 于个人的抱负 , 都已是束手无策 , 无可奈何矣 , 你说李白最想得开 , 因为高官可以不当 , 权贵可以蔑视;但是李白又最想不开 , 既然如此 , 你就干脆随心所欲地去"开心颜" , 去快意人生不就行了 , 可是李白说归说 , 做归做 , 他可以随时随地的放浪形骸 , 但却不能无止无休地忘乎所以 , 这种不为自己个人遭遇 , 而为理想 , 为天下 , 为苍生的担忧才是李白最终会"白发三千丈"的"个中原因" 。在发出了这一声惊天地 , 泣鬼神的浩叹之后 , 李白笔锋突转 , 自问而不自答地又提出了一个突兀的疑问 , "不知明镜里 , 何处得秋霜?"李白是在揽镜自照的时候 , 突然发现自己自己已经满头"秋霜"了 , 可是却怎么也弄不明白 , 这一头青丝是在什么时候 , 什么地方开始变白的?这又一次说明 , 李白并没有像伍子胥那样遇到什么人生的重大变故 , 而在精神上突然遭受到刺激 , 我们知道他是一个极其浪漫的人 , 但是 , 浪漫的人并不一定就没有烦恼 , 因为浪漫的人往往有着比知足常乐的普通人更多的追求 , 更强烈的愿望 , 所以也就必然会有更大的失望 。一次次对理想的追求的失败 , 使李白在精神上长期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 , 而他那天生的傲骨又无时无刻不在摆脱压抑 , 追求自我 。这种精神上的压抑与反压抑 , 当然会对人在心理乃至生理上产生无形的负面影响 , 其实 , 李白绝不仅仅是在感叹自己已经生了白发 , 已经老了 , 而是有着更加深层的悲哀 , 即一生追求 , 到头来一无所得 , 却只有"三千白发" , 从今以往 , 年华老去 , 以往的豪情万丈 , 不复存在 , 这种处境那怕你再浪漫通达 , 也难免迟暮感伤呀 。虽然李白内心是低沉无奈的 , 但是他表达这种无奈低沉心态的方式却仍然是洒脱张扬的 , 我的白发有三千丈长 , 胜过常人无数 , 我的头发白了 , 可我却浑然不觉 , 尽管在说愁 , 说悲 , 但是我们读着这声"白发三千丈"的感叹 , 我们听着这句"不知明镜里"的疑问 , 却仍然感觉出这是一颗不服输的心灵在向命运、向苍天做不屈的抗争 , 仍然会被作者那不肯向外界低头的顽强人格所征服 , 为他那最终的是悲剧式的人生经历所震憾 。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 , 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 , 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 , 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 , 也是十分罕见的 , 所以它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
"炉火照天地 , 红星乱紫烟" , 诗歌的一开始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 第一句是全景 , 只见炉火熊熊燃烧 , 映红了整个天地 , 在夜幕中远远望去 , 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中近景 , 可以看见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 , 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 整个画面呈现出浓重的色调与强烈动感 , 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透过这种不同寻常的景象描写 , 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 , 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 。
接下来两句"赧郎明月夜 , 歌曲动寒川"是作者对正在紧张劳作的冶炼工人的正面描写 , 赧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 , 李白对其加以创造性的发挥 , 而生成了一个全新的诗歌词汇"赧郎" , 用来表达他对眼前的辛勤工作的劳苦大众的由衷的钦佩之情 , 工人们的脸庞因为炉火的烘烤 , 因为劳动的紧张 , 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 , 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 , 红光满面 , 繁重的体力劳动 , 并没有压垮他们 , 相反 , 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 , 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 , 所以 , 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 , 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 , 那高亢的劳动号子 , 此起彼伏 , 响彻夜空 , 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 , 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 , 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 给了本来就十分敏感的诗人以强烈的内心震撼 , 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 , 那么在诗歌的结尾 , 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 , 连"寒川"都不能自已 , 那么就更不用说天生浪漫 , 感情丰富的李白了 。他在这一瞬间 , 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 , 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 , 体验到劳动的崇高 , 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 , 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 , 于是大笔一挥 , 创造出了一幅有声有色 , 无比壮观的秋夜冶炼全景效果图 , 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千载之下 , 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李白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 , 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 。
如果我们能够把视野再放宽一点 , 从李白在秋浦时的整个创作背景及当时的个人处境来观察思考 , 就会发现 , 尽管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 , 李白觉得好像已经走到了一个死胡同 , 而看不到出路与光明 , 以至于他也像一般的文人墨客一样 , 听不得秋日的猿鸣 , 但是当他一旦接触到火热的生活和激情的迸发 , 那怕是与他平常的生活全不相干的体力劳动 , 他也能够从中吸取生活的力量 , 感受人生的真谛 , 从而在心灵上获得洗礼 , 在灵魂上得到新生 。于是 , 他可以迅速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 , 昂起头来 , 热情地讴歌生命 , 赞美劳动 , 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 , 都会对他产生积极的作用 , 而使他再次萌发创作的灵感 。所以他能够一次又一次地从困境中走出来 , 重新发现生活所处处存在的真、善、美 。比如 , 他很快就可以用一种极为欣赏的眼光 , 在诗中再现秋浦人家的生活情调了 , "秋浦田舍翁 , 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 , 结罝映深竹 。"这是《秋浦歌》的第十六首 , 渔家在夜以继日地打鱼 , 而他的妻子也不肯闲着 , 在竹林深处 , 张网捕鸟 , 罝是捕鸟兽的网 。一家人都在为着生活而忙碌 , 但是心态却是非常平和的 , 这首被人赞为颇有王维《辋川诗》格调的诗作 , 显然是在一种轻松自在的心境下创作出来的 。正是这种不断地自我更新 , 不断地接受新事物的健康心理 , 才使得李白不论身处何地 , 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华彩辞章来的重要主观因素呀!
诗词欣赏?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 , 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 语言苍劲奔放 , 富有感染力 , 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 , 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 , 常常提出批评意见 , 不为武则天采纳 , 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 , 反而受到打击 , 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 , 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 ,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 , 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 , 少谋略 。次年兵败 , 情况紧急 , 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 , 武不允 。稍后 , 陈子昂又向武进言 , 不听 , 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 , 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 , 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 , 遗址在今北京市) , 慷慨悲吟 , 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
“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 , 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 , 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 , 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 , 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 , 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 , 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 , 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 , 只见茫茫宇宙 , 天长地久 , 不禁感到孤单寂寞 , 悲从中来 , 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 ,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 , 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 。上两句俯仰古今 , 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 , 写出空间辽阔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 , 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 两相映照 , 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 , 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 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 , 而在这个图景面前 , 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 , 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
在用辞造语方面 , 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 , 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 , 来者吾不闻 。”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 , 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
同时 , 在句式方面 , 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上两句每句五字 , 三个停顿 , 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 , 四个停顿 , 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 , 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 , 多了一个停顿 , 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 , 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 , 音节抑扬变化 , 互相配合 ,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 , 左牵黄 , 右擎苍 , 锦帽貂裘 ,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 亲射虎 , 看孙郎 。
酒酣胸胆尚开张 , 鬓微霜 , 又何妨 。持节云中 , 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 西北望 , 射天狼 。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在密州知州任上所写 。当时由于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变革 , 苏轼在朝中很受排挤 , 已不是初出道时的那种春风得意 。当初宋仁宗审完进士试卷后 , 曾极兴奋地对皇后说:“我为儿孙选了两个宰相之才 。”那年二十一岁的苏轼和与他一起中第的弟弟苏辙 , 加上他们那位有战国纵横家遗风的父亲苏洵 , 成为了焦点人物 , 一时之间京城中无人不说苏氏父子 。那时的苏轼 , 定然是意气风发 , 神采飞扬的 。他当然知道国家积贫积弱需要整治 , 他曾在多篇文章中分析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各方面危机四伏的情势 , 从儒家的政治理想出发 , 提出革新弊政的要求 , 但他的思想与王安石的新政方针发生了分歧 。在这次变革中 , 苏轼所采取的是一种保守的态度 , 因而在新党占上风的朝廷里 , 他感到处处掣肘 , 于是再三申请外调 , 于是便有了担任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地方官的经历 。
密州在苏轼的创作史上 , 绝对应该被大书而特书一笔的 。在这里他写下了著名的《超然台记》、《水调歌头》等诗文 , 他的两首为世人所熟知的《江城子》也写于此 。
《江城子·密州出猎》写的是一次出猎活动 。
我们设想 , 密州那样一个穷郡 , 连州衙都会年久失修 , 春荒时节太守尚且要食野菜 , 那么太守偶尔一次的兴之所至 , 其规模也不会大到哪里去 。但在苏轼的笔下 , 这次出猎不仅有规模 , 而且有声势 。你看 , 有牵猎狗的 , 有架猎鹰的 , 更有旗帜、号角 , 加上众多的坐骑 , 人喊马嘶角鸣 , 这分明是一次军事演习 。至少在苏轼的心里是这样看的 , 否则他不会用自嘲的语气说自己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了 。本来在那时 , 士大夫流连诗酒、斗鸡走狗并不稀奇 , 许多附庸风雅的人还要百般标榜自己 , 大可不必为一次出猎自责 。实在是因为在苏轼的心中 , 那曾经的万丈雄心从来就不曾消失过 。在积弱积贫的当时 , 一个有责任心的读书人 , 以天下为己任 , 要挽狂澜于既倒 , 不仅要建文功 , 还要带兵、靖边、为国净胡沙 。何况宋朝本身就是文人带兵 , 在苏轼的心里 , 是否也一直有着将军梦 , 我们不得而知 。但在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里 , 苏轼所描写刻画的确实是一位会骑马、能射箭、豪情干云、有大将风范的太守形象 。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豪放的 , 不过豪放中更多爽朗和自许 , 还兼杂些许怀才不遇、英雄老去的慨叹 。这与他后来写的那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格调一致 。但此时的苏轼毕竟只是小遇挫折 , 心中尚有许多希望 , 对未来仍可做出许多计划 。冯唐至八十岁始受重用 , 而苏轼此时年刚满四十 , 因此他自嘲中有自许:总不会让我到冯唐那么一把年纪再委以重任吧?“持节云中 ,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 西北望 , 射天狼 。”而到黄州 , 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 依然豪情不减的风格中 , 已然有了一抹不能化解的沉郁 。面对大江大山 , 缅怀英雄故迹 , 慨叹个人遭际 , 那时又是十年过去 , “早生华发”的自伤与“鬓微霜 , 又何妨”的洒脱已不可等同而视 。自许没有了 , 茫茫浩叹 , 只能与那一樽水酒一起 , 酹洒江天 。那时情感 , 又怎是“豪放”一词所能概述的!世人不知 , 只谓苏轼豪放 , 殊不知这豪放中也有这多分别 。
诗词欣赏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 崔九堂前几度闻 。
正是江南好风景 , 落花时节又逢君 。
【注解】:
1、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 , 受唐玄宗赏识 , 后流落江南 。
2、歧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 , 他被封为歧王 。
3、崔九:就是崔涤 , 当时担任殿中监 。
【韵译】:
当年在岐王宅里 , 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 , 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 , 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 , 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
【评析】: ??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 。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 , 常在贵族豪门歌唱 。杜甫 少年时才华卓著 , 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 , 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 , 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 , 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 , 人生巨变 。语极平淡 , 内涵却无限丰满 。蘅塘退士评为:“少陵七绝 , 此为压卷 。”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赏析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 崔九堂前几度闻 。
正是江南好风景 , 落花时节又逢君 。
【赏析】
这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 。只二十八字 , 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 。如果诗人当年围绕安史之乱的前前后后写一部回忆录 , 是不妨用它来题卷的 。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 。杜甫初逢李龟年 , 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 , 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 。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 , 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延接 , 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 。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 , 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 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 。在杜甫心目中 , 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 , 紧紧联结在一起的 。几十年之后 , 他们又在江南重逢 。这时 , 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 , 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 , “疏布缠枯骨 , 奔走苦不暖” , 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 , “每逢良辰胜景 , 为人歌数阕 , 座中闻之 , 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 。这种会见 , 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岐王宅里寻常见 , 崔九堂前几度闻 。”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 , 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 , 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 , 仿佛信口道出 , 但在当事者心目中 , 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 , 无疑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渊薮 , 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 。当年出入其间 , 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 , 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 , 现在回想起来 , 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 。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 , 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 。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 , 流露了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 , 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 。
梦一样的回忆 , 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 。“正是江南好风景 , 落花时节又逢君 。”风景秀丽的江南 , 在承平时代 , 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 。如今自己真正置身其间 , 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 。“落花时节” , 象是即景书事 , 又象是别有寓托 , 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 。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会从这四个字上头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 , 却又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 , 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 。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 , 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江南好风景 , 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 。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 , 落花流水的风光 , 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 , 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 。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 , 一场翻天复地的大动乱 , 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 , 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 。感慨无疑是很深的 , 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 , 却黯然而收 , 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 , 痛定思痛的悲哀 。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 , 连一句也不愿多说 , 真是显得蕴藉之极 。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 , 有案未断” 。这“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 , 自不难领会;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 , 也不难把握 。象《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 , 今日沿街鼓板” , “唱不尽兴亡梦幻 , 弹不尽悲伤感叹 , 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 , 尽管反复唱叹 , 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 , 倒很象是剧作家从杜诗中抽绎出来似的 。
四句诗 , 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 , 到落花江南的重“逢” , “闻”、“逢”之间 , 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 , 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 , 读者却不难感受到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阻影 , 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 。确实可以说“世运之治乱 , 华年之盛衰 , 彼此之凄凉流落 , 俱在其中”(孙洙评) 。正象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 , 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 , 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象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 , 反映一个时代一样 。这首诗的成功创作似乎可以告诉我们: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 , 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究竟可以具有多大的容量 , 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 , 又能达到怎样一种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
推荐阅读
- 四面八方造句「四面八方造句一年级」
- 西游记简笔画「西游记画画」
- 韭菜与羊肉可以一起吃吗
- 广州考b2驾照报名费多少钱 c1升b2需要多少钱
- ?微软正在把用户和供应商推向mac和Linux
- iqooz6怎么设置抬起唤醒 在哪设置抬起唤醒
- 文鸟吃虫子吗
- 七彩文鸟吃虫子吗
- are not的缩写怎么读语音 arenot英文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