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出自哪首诗全诗内容是什么

梦话凄凉——苏轼《江城子》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乙卯即熙宁八年 。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 。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 。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上片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 。“十年生死两茫茫”,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 。王弗病故至苏轼作此词时恰为十年 。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 。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 。怀想至切,却生死相隔,不得一见 。“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前着一“两”字 。“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 。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无音讯;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样音讯杳无 。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
“不思量,自难忘”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深沉绵邈 。不去想它,却又实难忘怀 。在生活中,有时会出现某种缠绕心间、摆脱不掉的思绪,这种体会几乎人人都有 。这里,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遥隔千里 。千里之外,没有自己相伴身边,想见得她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 。“无处话凄凉”一句,说者多解释为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 。寻索下句词意,这种解释自然是不错的 。但又还不够 。此句从“千里孤坟”而来,自应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 。这两句直承开首“两茫茫”句意,同样是将无知作有知写,是概括了生者与死者两个方面的 。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揣其语气,这三句便是诗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了:我们即使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 。死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个“纵使” 。“纵使”表让步,其效果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了一层,下面说相逢而不相识,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 。“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 。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 。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 。
上片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片即转入写梦 。因“思”而成“梦”,先写所“思”后写所“梦”,自然成章 。“思”是“梦”的基础,“梦”是“思”的幻化 。上片词意虽不涉梦,但写“思”即是写“梦”,仍然切合“记梦”的题意 。“夜来幽梦忽还乡”,笔墨轻巧地一转,即十分自然地折入写梦 。“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 。“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 。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 。“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 。平时多少个日日夜夜,想望殷切而不可得,现在倏忽之间就变成了事实,这不是太快也太容易了么?唯其太快太容易了,便依稀透露出这不过是一种虚幻不实的梦境 。入梦是轻快的,所表现的感情却极为沉重 。仔细吟咏,不难体味出隐含其间的亦喜亦悲的复杂感情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出自哪首诗全诗内容是什么】“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 。往时,不知有过多少次,爱妻在小轩中临窗梳妆,诗人一旁怀着愉悦的心情观看、欣赏,或许还指点评说呢 。诗人抓住了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生活片断,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然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泪流满面,却是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无言胜过有言,四目相视,两心相印,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三句总束全词,是感情发展的高潮 。“短松冈”,是说种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承上片“千里孤坟”,指亡妻的坟墓 。据《本事诗》:唐开元年间,有一位姓张的幽州衙将,妻死后留下五子,受后妻虐待,亡妻忽从冢中出,题诗告张说:“死生今有隔,相见永无因 。……欲知断肠处,明月照松冈 。”苏轼在此化用其意,却十分贴切、自然,不露痕迹 。“料得”是“料想”、“猜想”,推测之词,语气却又十分肯定 。“年年”,是年复一年,既指已经过去的漫长的十年,亦指未来的无尽的岁月 。梦中情景,何等真切,醒来却一切化为乌有,便又重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见的深沉的悲哀 。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 。“肠断处”是指亡妻的孤坟,“断肠人”则是概指生者与死者 。遥承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意,首尾相接,全诗浑然融为一体,使感情得到充分的发展、强化 。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 。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 。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
这首词如春蚕吐丝,如幽山流泉,从诗人胸臆间泻出,质朴自然 。无矫饰之情,无故作之态,不以使事用典取胜,亦不以锻炼词句生色,纯以平常语出之 。然而千百年来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 。
思恋亡夫的诗词
1、【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宋代: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 。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
2、【悼亡·君自垂千古】清代:商景兰
君自垂千古,吾犹恋一生 。
君臣原大节,儿女亦人情 。
折槛生前事,遗碑死后名 。
存亡虽异路,贞白本相成 。
3、【哭夫二首】唐代:裴羽仙
风卷平沙日欲曛,狼烟遥认犬羊群 。
李陵一战无归日,望断胡天哭塞云 。
良人平昔逐蕃浑,力战轻行出塞门 。
从此不归成万古,空留贱妾怨黄昏 。
4、【葛生】先秦《诗经?唐风》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
5、【醉思仙(寓居妙湛悼亡作此)】宋代:孙道绚
晚霞红 。看山迷暮霭,烟暗孤松 。动翩翩风袂,轻若惊鸿 。心似鉴,鬓如云,弄清影,月明中 。谩悲凉,岁冉冉,蕣华潜改衰容 。
前事销凝久,十年光景匆匆 。念云轩一梦,回首春空 。彩凤远,玉箫寒,夜悄悄,恨无穷 。叹黄尘久埋玉,断肠挥泪东风 。
梦 字的开头诗句

  1. 元宫词(一百三首)【作者:朱有炖】 梦觉银台画烛残,窗前风雪满雕栏 。
  2. 杂兴【作者:周鼎】 梦里题诗喜欲狂,觉时寻索已浑忘 。
  3. 和林缉熙题宣和殿临韩干马【作者:罗伦】 梦入黄鹂紫殿阴,天津空费杜鹃心 。宣和玉辇君休问,老在西风五国林 。
  4. 寄俞八介甫读书处【作者:吕时臣】 梦寐殊方外,相思泽国边 。山沈于毒雾,天落在平川 。
  5.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作者: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

寻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明月夜,短松冈)的诗词鉴赏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乙卯即熙宁八年 。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 。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 。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上片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 。“十年生死两茫茫”,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 。王弗病故至苏轼作此词时恰为十年 。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 。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 。怀想至切,却生死相隔,不得一见 。“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前着一“两”字 。“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 。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无音讯;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样音讯杳无 。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深沉绵邈 。不去想它,却又实难忘怀 。在生活中,有时会出现某种缠绕心间、摆脱不掉的思绪,这种体会几乎人人都有 。这里,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遥隔千里 。千里之外,没有自己相伴身边,想见得她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 。“无处话凄凉”一句,说者多解释为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 。寻索下句词意,这种解释自然是不错的 。但又还不够 。此句从“千里孤坟”而来,自应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 。这两句直承开首“两茫茫”句意,同样是将无知作有知写,是概括了生者与死者两个方面的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揣其语气,这三句便是诗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了:我们即使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 。死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个“纵使” 。“纵使”表让步,其效果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了一层,下面说相逢而不相识,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 。“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 。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 。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 。上片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片即转入写梦 。因“思”而成“梦”,先写所“思”后写所“梦”,自然成章 。“思”是“梦”的基础,“梦”是“思”的幻化 。上片词意虽不涉梦,但写“思”即是写“梦”,仍然切合“记梦”的题意 。“夜来幽梦忽还乡”,笔墨轻巧地一转,即十分自然地折入写梦 。“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 。“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 。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 。“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 。平时多少个日日夜夜,想望殷切而不可得,现在倏忽之间就变成了事实,这不是太快也太容易了么?唯其太快太容易了,便依稀透露出这不过是一种虚幻不实的梦境 。入梦是轻快的,所表现的感情却极为沉重 。仔细吟咏,不难体味出隐含其间的亦喜亦悲的复杂感情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 。往时,不知有过多少次,爱妻在小轩中临窗梳妆,诗人一旁怀着愉悦的心情观看、欣赏,或许还指点评说呢 。诗人抓住了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生活片断,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然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泪流满面,却是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无言胜过有言,四目相视,两心相印,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三句总束全词,是感情发展的高潮 。“短松冈”,是说种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承上片“千里孤坟”,指亡妻的坟墓 。据《本事诗》:唐开元年间,有一位姓张的幽州衙将,妻死后留下五子,受后妻虐待,亡妻忽从冢中出,题诗告张说:“死生今有隔,相见永无因 。……欲知断肠处,明月照松冈 。”苏轼在此化用其意,却十分贴切、自然,不露痕迹 。“料得”是“料想”、“猜想”,推测之词,语气却又十分肯定 。“年年”,是年复一年,既指已经过去的漫长的十年,亦指未来的无尽的岁月 。梦中情景,何等真切,醒来却一切化为乌有,便又重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见的深沉的悲哀 。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 。“肠断处”是指亡妻的孤坟,“断肠人”则是概指生者与死者 。遥承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意,首尾相接,全诗浑然融为一体,使感情得到充分的发展、强化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 。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 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 真意切 。感情的表现,在梦前 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 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 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 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 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 冈,则更苦 。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 这首词如春蚕吐丝,如幽 山流泉,从诗人胸臆间泻出,质朴自然 。无矫饰之情,无 故作之态,不以使事用典取胜,亦不以 锻炼词句生色,纯以平常语出之 。然而千百年来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 。
有没有怀去世亲人的古文/古诗词? 祭妹文
原文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 。当是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 。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 。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日长成,遽躬蹈之 。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 。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 。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此七月望日事也 。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 。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 。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目失汝办治 。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 。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 。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 。后虽小差,犹尚殗碟,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 。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 。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 。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详,飞舟渡江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已辰时气绝 。四肢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 。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 。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 。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 。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 。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 。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 。羊山矿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 。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 。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 。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译文
隆丁亥年冬季,安葬我的三妹素文于上元县羊山,作文祭奠她说:
唉!你生在杭州,却安葬在这里,距离我们家乡7印里呀 。当你初生的时候,即使做奇离的梦,做虚幻的想象,又怎么料到这里是你埋葬骸骨的地方呢?
你由于坚持贞节的一种念头,遭人离弃,以致孤独忧伤,困苦失意 。虽然是命中注定,实际上是上天造成这种不幸;但是连累你到这种地步,未尝不是我的过错啊 。我小时候听先生讲授经书,你同我并肩坐着,喜欢听古人讲求节操的事例;一旦长大成人,就亲自付诸实践 。唉!假使你不懂得诗书,也许未必这样苦守贞节啊 。
(记得儿时),我捉蟋蟀,你举着手臂出现在那里;天冷时蟋蟀冻僵了,我们一同到它的穴边 。今天我装殓你安葬你,当日的情景便清楚地呈现在眼前 。我九岁时,(有一次)在书斋休息,你梳着成对的发髻,披着细绢单衣来到,(一起)温读《缁衣》一章,正好先生开门进来,听到两个童子书声琅琅,不觉微微含笑,连连发出“喷啧”的赞叹声 。这是七月望日的事,你在地下应当清楚地记得这一情景 。我刚成年到广西去,你牵着我的衣裳伤心大哭 。过了三年,我中进士还家,你从东边厢房扶着几案出来,全家睁眼看着欢笑,不记得当时话题从何说起,大概是说在长安考中进士,递信人报信的迟早的情况,如此等等 。所有这些琐事,虽然已经成为陈迹,然而我一天没死,就一天不能忘掉 。过去的事充满心胸,一想起它们就悲伤哽咽,就像影子一样清清楚楚,逼近捕捉时,却消失无踪 。我后悔当时没有将童稚时的情况,详细地记录保存下来 。然而你已经不在人间,即使光阴倒流,儿童时代可以再次出现,也没有给它印证的人了 。
你秉持道义与高氏离婚回来后,堂上阿母依靠你扶持,家中文字方面的事务巴望着你办理 。我曾经说过女人中很少有明了经书的旨意和熟悉典故的,你嫂子不是不柔顺和静,但是在这方面稍有欠缺 。所以自你回来后,虽然替你悲伤,其实又替我自己高兴 。我比你大四岁,假若按人世间年长的先死亡的常例,我可以将身后之事托付给你,却不料你在我之前离开了人世啊!
前年我患病时,你通宵探问,病情减一分就高兴,增加一分就担忧 。后来虽然病情稍稍好一些,还是半坐半卧,没有什么可以娱乐消遣 。你来到床前,替我讲小说野史上的使人高兴和惊讶的故事,姑且给我一点欢乐 。唉!今后我若再患病,叫我向哪里呼唤你啊!
你患病时,我听信医生说没有危险,远远地到扬州吊唁友人 。你又怕我为你心忧,阻止别人赶来告知(你的病情) 。等到病情发展到气息奄奄,阿母问你盼望哥哥回来否,你才勉强答应一声“好” 。我已经先一天梦见你来永诀,心知不吉利,飞舟渡过长江 。果然,我在未时回到家中,而你在辰时已经气绝 。四肢还温热,一只眼睛还没有闭,你还在挣扎着不死等我啊!唉,悲痛啊!早知道会和你永别,那么我怎么肯远行!即使要远行,也还有多少心里话要让你听到、了解,(有多少事)要和你一同商量啊!可是现在(一切都)完了!除了我死之外,将没有相见的日子 。我又不知哪一天死,可以见到你,并且死后有没有知觉,能不能和你相见,也终究难以明白 。这样说来,那么抱着这无边无际的遗憾;是天意呢,还是人事呢,却竟至如此呢!
你的诗稿,我已经付印;你的女儿,我已经代你嫁了;你的生平,我已经作传;只有你的墓穴还没有筹划 。祖先的坟墓在杭州,江广河深,势必难以运回家乡安葬,所以请得母亲的吩咐权且把你安葬在这里,为的是便于祭吊扫墓 。你墓旁葬着你的女儿阿印 。下首两座坟墓,一座是阿爷的侍妾朱氏,一座是阿兄的侍妾陶氏,羊山空旷辽阔,朝南可望见低湿的原野,朝西可望见栖霞山,刮风下雨,早晨黄昏,你寄居他乡的魂灵也有个伴侣,应当不会孤单寂寞 。可怜的是,我自从戊寅年读你写的哭侄诗后,至今没有男孩,两个女孩正在牙牙学语,出生在你死后,不过刚刚周岁 。我虽然母亲健在不敢说自己年老,但是牙齿动摇,头发掉光,暗中自己明白,知道在人世间还能有几天啊!阿品远远地在河南作官,也没有子女,九族没有可以继承的人 。你死了我埋葬,我死了叫谁埋葬?你如果有灵,能不能告诉我呢?
唉!你身前的事既已不堪回首,你身后的事又不能知道,哭你既没听到你答话,祭奠你又没见到你吃祭品,纸灰飞扬,北风猛烈 。你的哥哥回去了,还屡屡回头望你呀 。唉,悲伤啊!唉,悲伤啊!
袁枚(1716-1797) 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钱塘人 。他以诗闻名,创性灵说,多数作品抒发其闲情逸致 。又能文,其文别具特色,是描写景物,叙事记人的散文高手 。这篇《祭妹文》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表现了兄妹之间深挚的情感 。另外作者的痛伤不单单是因为对胞妹的挚爱,还饱含着对她的同情和怜悯,对邪恶不公的愤懑,对自己未尽职责的无限悔恨,这使得文章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增强了震撼读者的心灵力量 。被祭的袁素文是袁枚的三妹,名机,字素文,别号青琳居士 。素文未出生时,其父母曾与高姓指腹为婚,高氏子成人后,却是市井无赖,极多劣迹 。高氏提出了解除婚约,但袁素文囿于封建礼教,竟执意不肯 。婚后,素文备受凌辱,终因不堪肆虐而返居娘家 。自此忍辱含垢,年仅四十岁便凄楚谢世 。
袁枚与素文是青梅竹马,文章将二人童年及至长成后的生活中的琐事,依时间顺序絮絮道出,确是白描的高手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穿插交错,而且无不出之自然,恰到好处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李清照的历史典故有哪些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
李清照和赵明诚是古代难得的一对门当户对而又才华横溢的才子佳人,据说,李清照在闺阁之中,就名动京城,引得太学生赵明诚为她大做相思之梦 。据《琅娘记》卷中引《外传》,赵明诚小时,一日做梦,在梦中朗诵一首诗,醒来只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亲讨教 。他的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吾儿要得一能文词妇也 。”明诚大惑不解 。他父亲说:“‘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 。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 。”虽说是传说,但也表明李清照在当时的气之大,赵家父子对这位女词人的倾慕之情 。再以两家的身份背景以及两人的才学与容貌,成婚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
就这样,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是宰相的儿子,他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他们的爱情不像我们熟知的那些爱情故事,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 。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 。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 。请看这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 。可以说李赵的爱情是典型的鸳鸯蝴蝶派爱情 。
因为都爱好文史、诗书,俩人经常诗词唱和,相互切磋,这让俩人的家庭生活充满了笑声与趣味 。他们经常做一些游戏,以增强记忆能力,拓宽自己的学识 。其中,尤以“茶令”游戏最为著名 。
为了撰写《金石录》,她与赵明诚回青州(今山东益都县)故第而居 。在治学著文过程中,李清照对自己的强记博学颇为自负,于是忽发奇想,推行一种以考对方经书典故知识为主的茶令,赢者可以先饮茶一杯,输则后饮茶,与酒令之行大相径庭 。
俩人每次吃完饭,坐于"归来堂"中,烹好茶,然后一人指着成堆的书籍,要对方说出某一典故出自哪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甚至第几行,以是否说中来决胜负,并确定谁先饮茶 。两人在行茶令中,常常是李清照获胜 。有一次赢后她举杯大笑,结果得意忘形,乐极“翻杯”,将满满一杯茶倾覆在怀里,非但“头口水”没喝上,还连累了一身衣裙 。
饮茶行令,启智助学,使人兴奋,对著书立说大有裨益,赵明诚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考古学专著《金石录》,成为考古史上的著名人物 。在这部书中凝结着夫妇俩二十年的心血,是她奉献给我国文献宝库的珍贵遗产 。
关于他们夫妻两人还有这样一则佚事 。说的是赵明诚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每月朔、望才能请假回来,尽管同在一个汴京城中,李清照仍觉得如隔迢迢云汉,半月一次的相逢,也当做一年一度的七夕 。
这天是上元佳节,正好也是赵明诚回家的日子,赵明诚刚在书房中坐定,丫环来报,有一位大学来的青年公子求见 。当那公子走进书房,但见他头戴绣花儒巾,身着湖色棉袍,足登粉底缎靴,眉清目秀,风度翩翩 。赵明诚连忙起坐,动问尊姓大名 。那书生举止潇洒,还了一揖,答道:“小生与兄素有同窗之谊 。半月不见,吾兄为何如此健忘?”赵明诚醒过神来,不觉哈哈大笑,一把扯过女扮男装的妻子 。吃过午饭后,男装的李清照带着丫环,随着赵明诚穿街过巷,来到全城的中心大相国寺 。游过了大相国寺,蜇进一家外灶内堂的小吃铺里,赵明诚专拣那市井之人惯吃而李清照见也没有见过的小吃,让李清照都尝一点,然后又在流浪艺人的担子上买了些小泥人之类的玩物 。大家闺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头,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 。这个故事纯粹是现在我们一些言情小说作家笔下活生生的情节,看来,古人的浪漫的确甚有其事 。
然而,李赵的爱情并非没有磨难,两人所处的年代,正是北宋末年,熟知哪个年代的人都知道,外敌入侵,国将不保,家有如何平安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李清照的生活在乱世中出现了一生中刻骨铭心的伤痛,那就是家破夫亡,受尽劫难和折磨 。
1107年3月,赵明诚在朝廷担任宰相职务的父亲突然病逝了,这时,奸恶的宰相蔡京便暗下杀机,污蔑赵明诚父亲对皇室不忠 。昏庸的徽宗听信谗言,立即追回了他对赵明诚父亲的各种赠官和所加称号,赵明诚兄弟三人,也因为“父罪”而统统免职 。
在蔡京的迫害下,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妻二人只好回到家乡青州去住 。由于官场的倾轧,连累李清照也遭此不幸 。赵明诚内心深感不安,一天,他说:“看来我们夫妻两个要在此白头到老了 。”
李清照笑道:“你以为我是羡慕荣华富贵的人吗?我才不是呢!咱们的日子是清苦一点,可是苦中也有甜 。我们应该像桂花那样:悄悄躲在绿叶丛中,暗淡清黄,甘为寂寞 。从今后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整理古籍,研究金石,吟诗作词,以慰生平 。
赵明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过了一会又叹道:“不做官,无薪俸,坐吃山空,纵然粗茶淡饭:也难长期维持,收藏书画碑帖,更是不易 。”李清照说:“财源枯竭,更应当一切从俭 。我想,从今日起,咱吃的饭菜,可减去肉类;穿的衣服,可减去贵重的绸绢 。我头上戴的翡翠、明珠、.金钗、银簪等等,统统可以去掉 。咱家中的涂金器具,贵重摆设,刺绣之类,也可以变卖典当,一句话,除了碑帖、书画、百家书史,全都可以变卖 。”
赵明诚听罢,深为感动:“贤妻所言,正合我意,翠难相随,情同手足,真是千金难买呀 。天下知己,你我而已 。”典型地表现了夫妻两人的患难之情,也说明两人的真心相知相爱 。
爱情和婚姻是人生最重要的生活部分,李清照从少年走向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走向了自己的知己爱人赵明诚,虽然两人相知相爱,但他们的的爱情和婚姻同样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温馨,乱世时的悲凉 。所以后人就一些只字片句来推断两人之间的一些爱情矛盾 。
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 。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几年后,赵明诚转赴湖州上任 。青州遭掠,李清照离乡背井,携文物与丈夫相聚 。赵明诚却遭人诬陷,死在异乡……李清照为澄丈夫冤案,雇舟携物,追赶朝廷,行至婺州,古董尽数被骗……
国破、家亡、夫丧、物尽,李清照陷苦痛与灾难……看来自古以来,天总是嫉妒红颜的,要有一个完满白头的爱情总是如此之难,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向往李赵二人的爱情传说 。
也许,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本身就是爱情无法避免的特征,最后就让我们咀嚼着他们的爱情传说,听着这首千古传唱的曲子来结束这篇文章好了,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以悲剧结尾的爱情故事往往更有摄人心魄的力量 。可是,肯定没有人愿意这样的爱情悲剧在自己身上上演,所以,在我们感怀古人的爱情故事的同时,千万别忘记疼惜我们身边的亲密爱人,毕竟,做到“我爱你”并不容易 。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浪漫初遇:
这一年,李清照十七岁,来到汴京已经两年 。她的心思父亲李格非并非没有察觉,只是百般思量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女儿的心思结在他未曾有知觉的某一个时机,也必当要解在他不会知晓的另一个时机 。李格非知道,女儿与时光另一头的那一个他,只是缘分尚不足,能量尚不够 。孤独的时间还需要更加地长久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
一个女子若是对自己太苛刻,结果要么是铁树开花,要么是独自陷落在自己营造的幻觉里 。李清照是这样的女子,对爱苛刻,对生命苛刻 。但这并不表示这样的女子具备识别男人本质的能力 。她知道要爱的男人需要具备太多的素质:才华横溢,风神俊朗,侠骨柔情,刚正不阿 。她遇到赵明诚之后,她对他断然是这样以为的 。但这也不过只是她的以为而已 。
她让我想起张爱玲 。赵明诚之于李清照,好比胡兰成之于张爱玲 。区别是,赵明诚给予李清照的比胡兰成给予张爱玲的要多得多 。但是,到后来她们都只是将他们当做自己幻觉里的那一个,以此来做一回自欺欺人的完满 。而这件事,张爱玲始终没有做好,李清照却做好了 。
孤独带给人的恐惧大于爱情里的辜负 。爱情里的辜负与爱的本身没有关联 。有时,爱情与爱甚至都毫无联系 。孤独是深渊,粉身碎骨之前,爱情的辜负是如此不愿意被人考虑 。它本身就是一件令人赴汤蹈火的事,我们不能因为害怕伤害而拒绝爱 。
李清照大致是幸运的 。赵明诚虽然在任莱州知州之时蓄养侍妾歌姬,对李清照有所冷淡疏离,但是到底这一些崎岖的路数在赵明诚与李清照相濡以沫的几十年光阴和能量面前显得已是微不足道 。我们本就应爱上爱本身 。如此,一切都是好的 。十七岁的李清照带着满心热望等待着赵明诚,不管不顾,仿佛奔赴一场极乐的仪式 。
于此,让我想到赵明诚离世之后的那一段光阴里的李清照,颠沛流离,孤独索居 。那时的李清照定然没有忘掉此刻端然等待于深闺里的这一颗纯洁坦诚的心,这一颗少女的心 。此地,彼端,两相照映 。仿佛穿透了这个大气雍容的女子一生的流景殇情 。
嗅青梅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李清照《点绛唇》
这一日,日光丰盛 。她独自在院落里摆荡秋千,做一个人的游戏,丝毫察觉不出掌纹的臆动 。几个时辰不过眨眼一瞬便消散了去 。她恍惚之间听见人声,温润敦厚,仿佛来自心之彼岸 。她为之一惊 。因那声音用不被知觉的瞬间传到她的耳里,竟能暖到心房里去 。于是,她蹴罢秋千,起身寻声踱去 。涔涔香汗渗透薄薄罗衣 。身外是露浓花瘦,心里是默默温情 。
岂料有人走来,她于匆忙惶遽之中落下了金钗,泄露出了怯怯的姿态 。这是少女天性里的矜持,它时时都会得到体现 。有的是蓄谋的勾引,有的是天然的娇羞 。无论哪一种,它都需要感情,丰沛的感情作为诱导 。无奈她的心里暗涌激流,她到底还是再一次回眸为偷觑那少年的风神 。倚门嗅梅的静默表象之下是激流暗涌 。
我始终相信缘分 。人与人之间都有冥冥之中注定的关联 。男人,女人,那一对的人 。他不一定是最早出现的那一个,但一定是恰好出现的那一个 。你的能量正好,他的磁场正好,你们的共振正好 。那么,事就这样成了 。妥妥当当 。但是这很难,非常难,却被李清照遇到了 。时光待她不薄 。
关于这二人的缘,当然可以写成一本爱与生的大书 。两人命理的路数在这个爱情事件里异常清晰明朗 。当时,李清照颇享词名,笔下佳作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甚广 。当时依然是太学生的赵明诚自然对李清照的才情有所耳闻 。时间是良媒,那一字一句意深新雅 。所谓“文如其人”,赵明诚不自知地便将这才华横溢温婉多丽的小女子印进了心里 。
后来,赵明诚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他确认对于李清照的爱,单纯明确,并且义无反顾 。赵明诚当时对李清照的倾慕早在古人的记载当中就已显露无遗 。元代伊士珍所著《琅嬛记》里便记载一则关于赵明诚的故事,美其名曰“芝芙梦” 。
赵明诚幼时,其父将为择妇 。明诚昼寝,梦诵一书,觉来唯忆三句,云:“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以告其父,其父为解曰:“汝待得能文词妇也,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 。非谓汝为词女之夫乎 。”
这是一剂谎言 。他的,关于她的 。我们的,关于意念里的 。都是爱的 。赵明诚做到了,他让谎言比传奇更为动人心魄 。甚至,他将它变成了一道恒烈的光,以至于此时此地,读来依然觉得浪漫,觉得温暖不已 。
故事的真假虽已无从考证,但也不会是空穴来风 。它之所以被流传,自然有它的道理,也定然有它的来头 。而于此,赵明诚对李清照的倾慕已经一览无余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初见 。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的幸事,它带来的光辉足以照亮余生里的漫长与冀望 。他们这一刻都成了时间的宠儿 。
自古中国人有门当户对之说,而匹配的意念至今尚蓬勃旺盛 。只是这匹配的意思已然不是单纯的“门当户对” 。
赵明诚之父赵挺之此时是当朝吏部侍郎,官居三品 。赵挺之因政治才能出众,为地方官时便政绩突出,因此官职升迁迅速 。而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此时官居六品,在朝廷担任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行狱 。李格非虽然不及赵挺之的官品高,但亦是朝廷要职 。因此,不看新旧党争带来的始端,两家也已经算得上“门当户对” 。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李清照与赵明诚拥有相投的志趣与匹配的才情 。赵明诚,他虽然贵为当朝高官赵挺之的三公子,却丝毫没有不学无术的纨绔之气,且才华横溢,并十分热爱寻访收集前朝的金石碑刻和文物字画 。在李清照嫁与赵明诚之后,夫妻两人便共同致力于金石碑刻和文物字画的寻索收藏的事宜 。这也成为夫妻二人婚后生活里最为郑重的事情,如同一场绵延不绝的盛大仪式 。
虽然“门当户对”的说法并不能得到世人坦诚的认可,但是我们始终都不能否认更深层次的“门当户对”的必要性 。虽然异境殊途里的情意总是更能博得世人的感善之心,但它的稀贵、偶然性以及不具代表性却是横亘于这嚣浊尘世的一个不争事实 。
“有的心情你不会明白的 。有时候过了五分钟,心情就完全不同了 。生命的很多事,你错过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 。那时候我只是做了,并不确知些道理 。经过这些年,我才明白了,就像今天一样,你住在这个旅馆,正好是我服务的地方 。如果你不叫咖啡,或者领班不叫我送,或者我转身时你没有叫我,我们都不能重逢,人生就是这样” 。
这是林清玄的话 。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身上没有尘埃的男人 。他仿佛始终都能站在一个洁净通透的空间里顿悟人生里最深刻却也是最朴素的道理,给予我太多启示 。于是此时,我想起来这段话 。如同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初相见,仿佛带着宿命的意味 。
如果人寿终正寝之时仍旧愿想,怕定是要应了纳兰性德的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
愁千缕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 。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
——李清照《点绛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