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怎么组词?

1.前度刘郎:前度刘郎是一个汉语成语 , 拼音是qián dù liú láng , 意思是去了又来的人 。
2.毗刘:毗刘 , 是汉语词汇 , 读音是pí liú  , 意思是树木枝叶枯落 , 树荫稀疏 。
3.刘杜:明 末 , 刘綎、杜松的并称 。
4.刘卢:刘卢晋代刘琨 、卢谌的并称 。西晋(266年—316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后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之一 , 另与东晋合称晋朝 。
5.西刘:指汉高祖刘邦。秦 亡后 ,  楚 汉 相争 , 以 鸿沟 为界 ,  项羽 在东 ,  刘邦 在西 , 故称 。
6.依刘:依刘意思是谓投靠有权势者 。出自中国的古文 。
7.刘郎前度:刘郎前度意思是:诗文中以之称去而复来的人 。
扩展资料:
刘(liú , 繁体字:劉)部首:刂部 , 笔画:6笔 , 结构:左右结构 , 笔顺:捺横撇捺竖竖钩 , 造字法:原为形声 , 字意五行:金 , 姓氏:刘姓 , 汉朝皇帝的姓氏 。
【名词】1.斧、钺一类的兵器 。
明·张自烈·正字通·刀部:「刘 , 钺属 。」书经·顾命:「一人冕执刘 , 立于东堂 。」
2.姓:如明代有刘基 。
3.古代兵器 , 象征皇权 。
【动词】:杀戮 。
请问一下,有没有哪位朋友有《刘逸生诗词》的扫描版版呢(或者其他...
谁家玉笛暗飞声 , 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赏析】: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 , 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 , 称为东都 。
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 , 万家灯火渐渐熄灭 , 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 。
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 , 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 , 飞呀 , 飞遍了整个洛城 。
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 , 他倚窗独立 , 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 , 耳听着远处的笛声 , 陷入了沉思 。
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 , 它属于汉乐府古曲 , 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
古代离别的时候 , 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 , 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 , 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 , 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 , 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 , 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
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 , 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 , 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 , 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 , 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
“散入春风满洛城” , 是艺术的夸张 , 在诗人的想象中 , 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 , 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 , 笛声本来是高亢的 , 又当更深人静之时 , 再加上春风助力 , 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
笛声飞来 , 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 , 细细听了一会儿 , 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 。
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 。
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 , 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 , 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 。
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 , 又不仅指曲名 。
折柳代表一种习俗 , 一个场景 , 一种情绪 ,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
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 , 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
“何人不起故园情” , 好象是说别人 , 说大家 , 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 , 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
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 作为祖国的一部分 , 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 , 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 , 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这才是它感人的地 方 。
提问/此诗作者在什麽心镜下写成的?A.闻笛思乡 B.赏景 C.玩物 D.忧国选A
李清照如梦令一词表达了什么的感情
李清照的《如梦令》一共有两首:一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 , 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 境界优美怡人 , 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 , 只选取了几个片断 , 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 , 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 , 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 , 沉醉不归 。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 这首诗不事雕琢 , 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
二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 ,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
这首小令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 , 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 , 花事凋零了 。
因此 , 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 , 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
对此 , 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
“绿肥红瘦”一句 , 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
如何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刘怎么组词?】 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中国的古典诗歌博大精深 , 鉴赏古诗 , 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 , 就有可能因盲目而被动 。
其次 , 还应对诗歌的格律知识有比清楚的了解 , 诸如句法、用韵、对偶、词牌、曲牌等知识 。
再次 , 还要充分把握诗歌的特点:高度概括性、生动的形象、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 , 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 , 掌握诗歌种类的特点 , 有助于整体上理解诗歌 。
应该着重掌握山水诗、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这几类诗 。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 , 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 , 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
语言大致有这些类型:1 清新 。
其特点是选用语新颖 , 不在俗套 。
2 平淡 。
也称质朴 ,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直接陈述 , 或用白描 , 不加修饰 , 显得其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
3 绚丽 。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 , 绚烂的文采 , 奇幻的情思 。
4 明快 。
其特点是斩钉截铁 , 一语破的 。
5 含蓄 。
其特点是重在言行 , 常常不是直接叙述 , 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 , 言此而意他 , 或引而不发 , 或欲说还休 , 让读者去体味 。
6 简洁 。
就是干净利落 , 言简意赅 。
还有铺陈、激越高亢、清婉秀丽、平易隽永、质朴与靡丽、精约与繁琐、典雅与平直、含蓄与直露、阳刚与阴柔、雄浑与清奇、自然与壮美、空灵与艰深、幽默与崇高等等 。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 作者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 。
如“今霄酒醒何处 , 杨柳岸 , 晓风残月”中 , 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 。
岁寒三友(松竹梅) , 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 桃花象征美人 , 鸟象征自由等等 。
另外 , 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 , “望月怀远” , “伤春悲秋” ,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 , “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 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
艺术手法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
这其中描写 , 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
描写方法有动静结合 , 虚实结合等 。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物咏怀、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用典等) 。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 , 层层深入 , 先总后分 , 先景后情 , 过渡、铺垫、伏笔等 。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
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 , 欲扬先抑、寓褒于贬、明褒实贬、画龙点睛、言此意彼、意在言外、曲笔逆笔、联想想象、语序倒置错位等 。
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水平如何提高?
首先 , 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
正所谓授人以鱼 , 不如授之以渔 。
语文教学中 , 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 , 极富表现力 。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 , 如用“肥”字写叶 , 不仅有多 , 大之意 , 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 , 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 , 如用“瘦”字写花 , 不仅有少、小之状 , 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 , 配合全词情调 , 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 , 草径入荒园 。
/鸟宿池边树 , 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 , 移石动云根 。
/暂去还来此 , 幽期不负言 。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 , 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 , 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 , 阒寂无人 , 草径清幽 , 荒园寥落 。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 , 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 , 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 , 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 , 还是从环境上着眼 , 不过视野阔多了 , 过小桥 , 绕巨石 , 一路走来 , 处处清幽 , 满眼野趣 , 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
可见 , 要品读诗词 , 抓住“诗眼” , “题眼”是关键 。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 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 ,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 , 最好是顾及全篇 , 并且顾及作者全人 , 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 这才较为确凿 。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 , 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 , 但是“结缡 未久 , 明诚即负笈远游 , 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 , 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 , 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 , 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 , 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 , 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 , 几股愁思扭结 , 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
所以 , 评价古诗词 , 要学会知人论世 , 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 , 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 , 化用诗句 , 以丰富的内涵 , 引人联想 。
鉴赏古诗词 , 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 , 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 , 尽荠麦青青” 。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
此处化用 , 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 , 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 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
古诗词中 , 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 , 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 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 , 衬托等 , 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 , 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 , 领悟作者的感情 。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 , 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 , 以奇特的想象 , 巧妙的比喻 , 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
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 , 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
次句 , 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 , 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 , 以丝带喻柳条 , 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 , 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 , 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 。
末两句一问一答 , 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
一“细”一“裁” , 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 , 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 , 变虚为实 , 想象奇特 。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 , 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 , 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
因此 , 鉴赏古诗词 , 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 , 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 , 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 , 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 , 情感的熏陶 , 心灵的净化 , 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 , 以梅喻人 , 借梅抒怀 , 但意境不同 。
从环境看 , 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 , 突出环境的凄苦 , 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 , 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 , 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 , 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 , 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 。
“无意苦争春 , 一任群芳妒” , 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 , 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 , 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 , 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 , 任随百花妒忌 , 甘愿独受凄寒 , 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 。
“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 。
“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 , 反跌出...
如何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
在语文考试中 , 古诗词赏析连考了多年 , 难度越来越大 , 题型越来越完善 。
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 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
那么 , 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首先 , 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
正所谓授人以鱼 , 不如授之以渔 。
语文教学中 , 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 , 极富表现力 。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 , 如用“肥”字写叶 , 不仅有多 , 大之意 , 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 , 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 , 如用“瘦”字写花 , 不仅有少、小之状 , 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 , 配合全词情调 , 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 , 草径入荒园 。
/鸟宿池边树 , 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 , 移石动云根 。
/暂去还来此 , 幽期不负言 。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 , 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 , 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 , 阒寂无人 , 草径清幽 , 荒园寥落 。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 , 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 , 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 , 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 , 还是从环境上着眼 , 不过视野阔多了 , 过小桥 , 绕巨石 , 一路走来 , 处处清幽 , 满眼野趣 , 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
可见 , 要品读诗词 , 抓住“诗眼” , “题眼”是关键 。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 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 ,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 , 最好是顾及全篇 , 并且顾及作者全人 , 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 这才较为确凿 。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 , 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 , 但是“结缡 未久 , 明诚即负笈远游 , 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 , 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 , 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 , 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 , 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 , 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 , 几股愁思扭结 , 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
所以 , 评价古诗词 , 要学会知人论世 , 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 , 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 , 化用诗句 , 以丰富的内涵 , 引人联想 。
鉴赏古诗词 , 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 , 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 , 尽荠麦青青” 。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
此处化用 , 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 , 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 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
古诗词中 , 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 , 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 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 , 衬托等 , 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 , 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 , 领悟作者的感情 。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 , 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 , 以奇特的想象 , 巧妙的比喻 , 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
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 , 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
次句 , 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 , 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 , 以丝带喻柳条 , 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 , 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 , 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 。
末两句一问一答 , 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
一“细”一“裁” , 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 , 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 , 变虚为实 , 想象奇特 。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 , 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 , 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
因此 , 鉴赏古诗词 , 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 , 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 , 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 , 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 , 情感的熏陶 , 心灵的净化 , 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 , 以梅喻人 , 借梅抒怀 , 但意境不同 。
从环境看 , 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 , 突出环境的凄苦 , 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 , 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 , 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 , 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 , 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 。
“无意苦争春 , 一任群芳妒” , 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 , 生发为梅...
一丛花令张先的解释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
离愁正引千丝乱 , 更东陌 , 飞絮蒙蒙 。
嘶骑渐遥 , 征尘不断 , 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 , 南北小桡通 。
梯横画阁黄昏后 , 又还是 , 斜月帘栊 。
沉恨细思 , 不如桃杏 , 犹解嫁东风 。
http://poem.8dou.net/html/poem/0/poem_4117.shtml ①穷:尽 , 这里有了结之意 。
②引:招致 。
③桡:船桨 。
这里引申为船 。
桡:一作“桥” 。
【评解】 这首词写的是闺中人春日登楼引起的相思与愁恨 。
上片写别后愁怀;下片是回忆当 年 。
最后三句借羡慕桃杏犹解嫁东风 , 叹息人不如物 。
词中以桃杏喻人 , 以无情比有情 ,  设想新颖 , 颇有艺术魅力 。
【集评】 刘逸生《宋词小札》:这首《一丛花》 , 比较深刻地体贴了少女的心情 , 反过来衬 托自己对她的怀念 , 却是写得很成功的 。
范公偁《过庭录》:子野郎中《一丛花》词云:“沉恨细思 , 不如桃杏 , 犹解嫁东 风 。
”一时盛传 。
永叔尤爱之 , 恨未识其人 。
子野家南地 , 以故至都谒永叔 , 阍者以通 ,  永叔到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 。
” ----------------------- 此词写一位女子在她的恋人离开后独处深闺的相思和愁恨。
词的结尾两句 , 通过形象而新奇的比喻 , 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对青春的珍惜、对幸福的向往 、对无聊生活的抗议、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
起首一句 , 是在经历了长久的离别、体验过多次伤高怀远之苦以后  , 盘郁萦绕在胸中的感情的倾泻 。
它略去了前此的许多情事 , 也概括了前此的许多情事 。
起得突兀有力 , 感慨深沉 。
第二句是对“几时穷”的一种回答 , 合起来的意思是伤高怀远之情之所以无穷无尽 , 是因为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比真挚的爱情更为浓烈的缘故 。
这是对“情”的一种带哲理性的思索与概括 。
这是挟带着强烈深切感情的议论 。
以上两句 , 点明了词旨为伤高怀远 , 又显示了这种感情的深度与强度 。
接下来三句 , 写伤离的女主人公对随风飘拂的柳丝飞絮的特殊感受 。
“离愁 ” , 承上“伤高怀远” 。
本来是乱拂的千万条柳丝引动了胸中的离思 , 使自己的心绪纷乱不宁 , 这里却反过来说自己的离愁引动得柳丝纷乱 。
这一句貌似无理的话 , 却更深切地表现了愁之“浓” , 浓到使外物随着它的节奏活动 , 成为主观感情的象征。
这里用的是移情手法。
而那蒙蒙飞絮  , 也仿佛成了女主人公烦乱 、郁闷心情的一种外化 。
“千丝”谐“千思” 。
上片末三句写别后登高忆旧 。
尤言:想当时郎骑着嘶鸣着的马儿逐渐远去 , 消逝在尘土飞扬之中 , 今日登高远望 , 茫茫天涯 , 又要到哪里去辩认郎的踪影呢?“何处认”与上“伤高怀远”相呼应 。
过片上承伤高怀远之意 , 续写登楼所见 。
“双鸳池沼水溶溶 , 南北小桡通 。
”说不远处有座宽广的池塘 , 池水溶溶 , 鸳鸯成双成对地在池中戏水 , 小船来往于池塘南北两岸 。
这两句看似闲笔 , 但“双鸳”二字既点出对往昔欢聚时爱情生活的联想又见出今日触景伤怀、自怜孤寂之情 。
说“南北小桡通” , 则往日莲塘相约、彼此往来的情事也约略可想 。
下片三 、四、五句写时间已经逐渐推移到黄昏 , 女主人公的目光也由远而近 , 收归到自己所住的楼阁 。
只见梯子横斜着 , 整个楼阁被黄昏的暮色所笼罩 , 一弯斜月低照着帘子和窗棂 。
这虽是景语 , 却隐隐传出一种孤寂感 。
“又还是”三字 , 暗示这斜月照映画阁帘栊的景象犹是往日与情人相约黄昏后时的美好景象 , 如今景象依旧 , 而自从与对方离别后 , 孑然孤处 , 已经无数次领略过斜月空照楼阁的凄清况味了 。
这三个字 , 有追怀 , 有伤感 , 使女主人公由伤高怀远转入对自身命运的沉思默想 。
结拍三句化用李贺《南园》诗中“可怜日暮嫣香落 , 嫁与东风不用媒”之句 , 说怀着深深的怨恨 , 细细地想想自己的身世 , 甚至还不如嫣香飘零的桃花杏花 , 她们在自己青春快要凋谢的时候还懂得嫁给东风 , 有所归宿  , 自己却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
说“桃杏犹解” , 言外之意是怨嗟自己未能抓住“嫁东风 ”的时机  , 以致无所归宿 。
而从深一层看 , 这是由于无法掌握自己命运而造成的 , 从中显出“沉恨细思”四个字的分量 。
这几句重笔收束 , 与一开头的重笔抒慨铢两相称 。
词中“不如桃杏 , 犹解嫁东风”句 , 使作者获得了“桃杏嫁东风”的雅号 。
张先的许多艳词都是感情浅薄的 , 而此词却情真意切 , 无论在思想方面还是在艺术方面都值得永远为人称道 。
(部分诗词没有注释 , 我们正在完善 , 请谅解!) 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poem.8dou.net) 详文参考:http://poem.8dou.net/html/poem/0/poem_4117.shtml
柳永的词10首附赏析
不容易啊 , 终于找到了九首 , 第十首实在找不到了 。
柳永词兼赏析柳永:(987?-1055?) , 字耆卿 , 初号三变 。
因排行七 , 又称柳七 。
祖籍河东(今属山西) , 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 。
宋仁宗朝进士 , 官至屯田员外郎 , 世称柳屯田 。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 , 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 , 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 , 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 , 他不仅开拓词的题材内容 , 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 , 发展了铺叙手法 , 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 , 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有《乐章集》 。
1----------------------------雨霖铃① 【宋】柳永寒蝉凄切 , 对长亭晚 , 骤雨②初歇 。
都门帐饮③无绪 ,  留恋处 , ④兰舟摧发 。
⑤执手相看泪眼 , 竟无语凝噎 。
⑥ 念去去千里烟波 , ⑦ 暮霭沈沈楚天阔 。
⑧多情自古伤离别 ,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今宵酒醒何处 ,  杨柳岸、晚风残月 。
此去经年 , ⑨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
便 纵有千种风情 , 更与何人说 。
⑩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
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 , 时霖雨 连日 , 栈道中听到铃声 。
为悼念杨贵妃 , 便采作此曲 , 后柳 永用为词调 。
又名《雨霖铃慢》 。
上下阕 , 一百零三字 , 仄 韵 。
②骤雨:阵雨 。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 设宴饯行 。
无绪;没有情绪 , 无精打采 。
④留恋处:一作 "方留亦处" 。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 , 鲁班曾刻木兰树 为舟 。
后用作船的美称 。
⑥凝噎:悲痛气塞 , 说不出话来。
一作"凝咽" 。
⑦去去:重复言之 , 表示行程之远 。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 。
沈沈:深厚的样子 。
楚天:南天 。
古时 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 , 故称 。
⑨经年:一年又一年 。
⑩风情:男女恋情 。
【简析】 柳永多作慢词 , 长于铺叙 。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情景 。
上片纪别 , 从日暮雨歇 , 送别都门 , 设帐饯 行 , 到兰舟摧发 , 泪眼相对 , 执手告别 , 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 , 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 , 展 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 。
下片述怀 , 承"念"字而来 , 设 想别后情景 。
'多情自古伤离别 , 那堪冷落清秋节 。
念宵酒 酲何处 , 杨柳岸、晓风残月' 。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 , '今 宵"二句 , 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
"今宵酒醒何处" , 遥接 上片"帐饮" , 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 , 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  , 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
"此去"以下 , 以情会 景 , 放笔直写 , 不嫌重拙 , 由"今宵"想到"经年" , 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 , 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 何人说" , 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2----------------------------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 , (2)望极春愁 , 黯黯生天际 。
(3)草色烟光残照里 , 无言谁会凭栏意 。
拟把疏狂图一醉 , (4)对酒当歌 , (5)强乐还无味 。
(6)衣带渐宽终不悔 , (7)为伊消得人憔悴 。
【注释】 (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 , 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 。
双调 , 六十字 , 仄韵 。
(2)危楼:高楼 。
(3)黯黯:迷蒙不明 。
(4)拟把:打算 。
疏狂:粗疏狂放 , 不合时宜 。
(5)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 。
当:与"对"意同 。
(6)强:勉强 。
强乐:强颜欢笑 。
(7)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 。
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 , 衣带日已缓" 。
【简析】这是一首怀人词 。
上片写登高望远 , 离愁油然而生 。
"伫倚危楼风细细" , "危楼" , 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 , 游目必远 。
"伫倚" , 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 。
但始料未及 , "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 , 黯黯生天际" 。
"春愁" , 即怀远盼归之离愁 。
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 , 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 , 一方面是力避庸常 , 试图化无形为有形 , 变抽象为具象 , 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
接着 , "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 。
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 , 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 。
"无言"二字 , 若有万千思绪 。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 , 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 。
但强颜为欢 , 终觉"无味" 。
从"拟把"到"无味" , 笔势开阖动荡 , 颇具波澜 。
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 , 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 。
"终不悔" , 即"之死无靡它"之意 , 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 , 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
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 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 。
纵被无情弃 , 不能羞"诸句 , 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 , 不过"气加婉矣" 。
其实 , 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 , 镜里不辞朱颜瘦" , 虽然语较颓唐 , 亦属其类 。
后来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 必经过三种境界" , 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 , 为伊消得人憔悴" 。
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
3----------------------------玉蝴蝶柳永望处雨收云断 , 凭阑悄悄 , 目送秋光 。
晚景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