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如来饮酒,相对醉厌厌 。——唐·白居易《不如来饮酒》
全诗:莫隐深山去,君应到自嫌 。齿伤朝水冷,貌苦夜霜严 。渔去风生浦,樵归雪满岩 。不如来饮酒,相对醉厌厌 。
2、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 。——唐·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
全诗:少年不得意,落魄无安居 。愿随任公子,欲钓吞舟鱼 。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 。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 。汉家天子驰驷马,赤军蜀道迎相如 。天门九重谒圣人,龙颜一解四海春 。彤庭左右呼万岁,拜贺明主收沉沦 。翰林秉笔回英眄,麟阁峥嵘谁可见 。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 。龙钩雕镫白玉鞍,象床绮席黄金盘 。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 。一朝谢病游江海,畴昔相知几人在 。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 。爱君山岳心不移,随君云雾迷所为 。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 。别后遥传临海作,可见羊何共和之 。
3、雪里题诗偏见赏,林间饮酒独令随 。——唐·司空曙《下第日书情寄上叔父》
全诗:微才空觉滞京师,末学曾为叔父知 。雪里题诗偏见赏,林间饮酒独令随 。游客尽伤春色老,贫居还惜暮阴移 。欲归江海寻山去,愿报何人得桂枝 。
饮酒十八诗歌鉴赏,要全面点点
《饮酒》译文: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 。
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
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
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
《饮酒》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 。
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 。
他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 。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
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
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 。
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 。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 。
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 。
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 。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
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 。
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 。
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
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 。
“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
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 。
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 。
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 。
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
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 。
“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 。
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 。
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
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 。
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 。
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 。
“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 。
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 。
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
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古诗 赏析
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
对陶渊明《饮酒》一诗赏析 有误 的一项是(2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
D试题解析:D句“欲辩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是错误的 。
陶渊明的“欲辩已忘言”表明一种与大自然浑然相融的醉意,而且还应有这样的两层含意:一层是,当他欲说出这诗境中感悟的“真意”时,却发现根本无法言说,寻找不到用以来表达的语言;另一层则稍隐些,就是说他既已得到了其中的“真意”,实际上已无须言说 。
对于诗歌鉴赏,首先是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等等,然后才能准确把握鉴赏 。
考查炼字题型要从结构、内容、主旨三点回答 。
因为这个字一定是有特殊意义或者语言方面具有特殊处,能够反映诗歌内容,主旨,或者是能够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个字 。
所以面对这种题型,我们一定要从结构、内容、主旨、情感方面,联系诗歌背景进行分析 。
【关于饮酒的古诗词】
推荐阅读
- 人累了和心累了的说说短语 人累了的说说心情短语
- 韩后和百雀羚哪个好用 韩后和百雀羚哪个好用些
- 初次见面的说话技巧,初次认识怎么聊天啊
- 世界油田在什么分布区发现,世界上油田都是在什么分布区
- 含有归字的古诗
- 高铁电子客票儿童票怎么进站,儿童票怎么检票进站需要取票吗
- 濡须河的来历
- 劳斯莱斯以终极公路旅行庆祝生日
- CESE与昆士兰大学证实了学生在学校读书时他们会学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