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思想经典语录

杜威教育思想经典语录◎历史课堂中,因为教材和儿童的经验原本就没有什么关系,而且在儿童拥有经验之前,历史教材本就已经有了 。
但是历史如果能与儿童经验联通,就好像架座桥,儿童可以从现在回到过去,历史就当是另一副样子了 。
◎我们现在的中小学里的历史,之所以没有趣味,是因为它的起点就是错的 。
教授历史,应该以现在为起点,而不是以过去为起点 。
但现实恰好相反,如此的课堂自然死气沉沉 。
倘若能以现在为起点,我们就会思考:现在何以有这种问题,何以有这种现象;就如同我做了一部中国历史的教科书,或教授中国历史的时候,就会从现在的问题出发,联系生活,选择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件做材料 。
◎对历史教学最要紧的,是要合于人性,合于人情,不要把那种不切实际的事实,拿来教授 。
那种遥远的事情,与目前的人事、生活毫无关系,都是枯燥无味的,也都是死的 。
我们要使历史课起死回生,就要做到两点:一是重想象力,二是重因果联系(即过去和现在的联系) 。
有了这两点,历史的教材就可以合于人性和人情 。
◎现在历史课堂的乏味,除了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兴趣之外,还在于它的目的产生了偏离 。
有些地方,它的目的是“忠君报国”,所以教授的时候总想引起儿童的“忠心”,让儿童去效忠于某一个人,所以选择材料总是偏于帝王的事,比如朝代的更迭、政治的选举等,强使他们知道帝王的丰功伟绩 。
这种选择明显是偏于政治的,除此之外,还有军事等其他方面 。
◎生活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而言,他们的经验是不一样的 。
对低龄的儿童,我们的历史教育就偏重于想象力,所谓历史就如同让他们看小说一样 。
对年纪稍大的学生,则重于把过去和现在连接起来 。
比如对一座城,就要研究是什么人造的,造的目的是什么,城里有什么发展的情形,现在又有哪些碑坊古迹,甚至还可以去参观,让这座城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连接起来 。
而对已经成年的学生来说,历史就要研究到社会上的经济工业等问题 。
政治上为何有今天这样的情形,经济何以有现在的状况,外国在什么条件下发展出良好的情形和进步,本国何以有坏的情形……这些都要拿来比较,以追求对人、对生活本身的理解 。
◎历史课有一个最大的毛病,也是其他学科共有的,就是拿成人的眼光去教授,拿史学家的标准去教授,一代一代地依照一样的次序、一定的传统,逐步研究,逐步教授,一路下来毫不间断 。
这种方法,唯有成人才可以做到 。
儿童学习历史,其实是要教师首先研究哪些材料在教育上有价值,能够让儿童了解现在的状况和问题,而不是把历史上所有的材料都教给他 。
只有当儿童对现在的社会生活有了足够的了解,能力也增长了,才可以进行那种有次序的、有系统的学术型研究 。
◎我认为在理想的学校课程中,各门科目并不是先后连贯的 。
如果教育即是生活,那么一切生活一开始就具有科学的一面、艺术和文化的一面以及相互交往的一面 。
因此,某一年级的固定科目只是阅读和写字,而较高的年级里却开设阅读、文学或科学,这是不正确的 。
这个进度不是在于各门科目的连贯性,而是在于对经验的新态度和新兴趣的发展 。
◎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一个彻底的和根本的变化 。
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 。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至少从事某种能把他们的学校课程与日常生活的活动结合起来的工作是必要的 。
◎我们所希望的是让学生养成一种能把他们所获得的有限知识和生活的各种活动联系起来的习惯,并获得把有限的人类活动领域与这种活动要取得成功必须依赖的各种科学原理结合起来的能力 。
◎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三种 。
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堂课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 。
这种课堂教学不要求学生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的别的课之间或和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 。
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帮助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 。
这种教学的结果好一些,但是学校的教材还是脱离实际的 。
除偶然外,学生的校外经验仍然处于粗糙的和比较缺乏思想的状况 。
学生不能利用直接教学的比较准确和比较全面的材料,使校外的经验得到提炼和扩充 。
直接教学的教材因为没有和日常生活的现实情况相融合,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没有现实的感觉 。
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 。
◎我们正生活于一个实用科学的时代里,人们从事的职业也在实用的背景中慢慢转变,纯粹靠个人的经验,或在机械的学徒制中所取得的经验,这些成分已经在逐渐减少 。
学校也渐渐注入了理性,被探求和理性的光所照亮 。
◎无论何时,人类占优势的职业就是生活——就是智力的和道德的生长 。
在儿童期和青年期,由于他们比较不受经济的压迫,这个事实是赤裸裸的,没有隐藏的 。
预先决定一个将来的职业,使教育严格地为这个职业作准备,这种办法要损害现在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削弱对将来适当职业的充分准备 。
◎每一门的科目的每一次口头答问,都有机会在课堂上的教材和日常生活的更为广阔、更为直接的经验之间建立相互的联系 。(句子迷网整理)
◎“让我们与儿童生活在一起”肯定意味着,首先,我们的儿童一定要生活——不是那种强迫他们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压制和阻碍他们的生长的生活,对那种条件的最长远的考虑是与儿童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的 。
如果我们寻求教育上的天国,其他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了解和同情儿童时代的真正本能和需要,并且探求它的最充分的要求和发展,那么,成人生活的训练、知识和文化修养都会及时到来 。
◎如果文化修养不是表面的装饰品,不是镶饰在普通木器上的桃花心木,它就一定是这样——在灵活性、视野和同情心方面的想象力的生长、直到个人所过的生活充满着自然的和社会的生活 。
当自然和社会能够进入课堂的时候,当学习的方式和工具都从属于经验的本质的时候,那时就有了实现这种融为一体(identification)的机会,而文化修养就会成为一个民主的口令 。
◎教育的历程,日新月异;文化一方面遗传,一方面改造,总得永远地继续下去 。
所以日新月异的历程,就是社会生活的历程,也就是教育的历程 。
照这样看来,个人在社会当中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是从社会生活中得来的,所以个人的行为,应该和社会没有阻碍 。
假使一切行动不合于社会,或是径直反对社会,那就叫做“不忠”,那就叫做“忘恩负义” 。
◎教育总的起来讲,有两句话:教育是社会的历程;教育是根植于自然倾向的 。
这两层是最要紧的,合于它们的,教育就是好教育;不合于它们的,教育就是坏教育 。
我们对于教育,要从广义方面来着想,不应该仅从学校方面看问题 。
◎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
在这种社会生活的形式里,凡是最有效地培养儿童分享人类所继承下来的财富以及为了社会的目的而运用自己的能力的一切手段,都被集中起来 。
◎我认为在理想的学校里,我们得到了个人主义和集体组织的理想之间的调和 。
◎我认为为了提醒社会认识到学校奋斗的目标,并唤起社会认识到给予教育者充分设备来进行其事业的必要性,坚持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的和最有效的工具,是每个对教育事业感兴趣的人的任务 。
◎社会是由一些循着共同的路线,具有共同的精神,并参照共同的目的而活动的个人聚集在一起而成的 。
这种共同的需要和目的,要求日益加强思想的交流和感情的和谐一致 。
目前学校不能把自己组成为自然的社会单位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缺乏这种共同的和生产性的活动的因素 。
◎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 。
社会的观念和社会的兴趣只有在一个真正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发展 。
在这种社会环境里,彼此平等相处,建立共同的经验 。
任何人先已和别人有过足够的交往,学会了语言文字,他就能在相对孤立的情况下,获得有关事物的知识 。
◎我们的学校不再是脱离生活、专为学习功课的场所,而是一个雏形的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里,学习和生长是现在共同参与的活动的副产品 。
运动场、商店、工厂、实验室,不但能指导青年的自然的主动的趋势,并且包含交往、交流和合作——所有这一切都扩大对社会的各种联系的认识 。
◎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都有两种思想:一种趋于保守,要把古代遗传下来的思想制度,一概地留存下来;一种趋于进取,不肯拘泥于古代传统,坚持发现新思想、新制度 。
但是这两种思想,都是极端的,也各有缺陷 。
我们的学校,就是一方面批判继承,一方面积极创新,如何调和这两者,将是教育上的一大问题 。
◎教育离不开对社会所追求的目的和实际情形的适应 。
它可以使学校里的老师或家庭里的父母更加清楚地知道其教育进行得如何,也可以使教师和父母向前瞻望,并根据一段较长进程中的结果而下判断 。
社会与教育的联接,使教育者明白教育是一个行进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由教育者自己产生观念、设计、观察和判断 。
◎无论什么学校,都可以选择一种有关职业的教育环境,在学校里用种种动作或手工表演出来 。
当学校教育与四周的社会环境和职业状况相联接,儿童就有了机会了解社会的状况,获得社会的知识 。
虽然每所学校的具体社区环境不一样,这地方集中的职业,那地方没有;那地方集中的职业,这地方没有,但学校可以通过模拟的方法,将不同的职业表现出来 。
如此,儿童的经验,就可以一天天丰富起来了 。
◎学校为什么要与社会的各种职业相连,所要达到的目的在哪里?这个目的或许很遥远,但绝不能没有,也绝不是达不到的 。
之所以说学校与职业相连,其实就是指从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人,必须接受学校的教育,也就是实业必须教育 。
现在社会的一大弊病,就是生活与教育分离,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以为“职业”就是赚钱,就是养家糊口——他们不知道职业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
他们有了闲钱,有了时间,会做什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他们受高等的教育,学会思考和改良,而不是终生做僵死的、机械的、摧残人性的劳动苦力 。
我们要知道,要改良社会种种实业的唯一方法,就是让学校与工、农、商、艺相联通 。
◎今天的保守派往住在学校中颇具势力,原因何在呢?我们知道学校是一种社会制度,也是社会所借以保存古代思想的机关 。
社会在一定意义上必须依靠学校来维持它的生命和生活 。
所以,古人一旦去世后,他的思想、制度就保存在学校中,一代代的后来人,无论做什么,都要适合前人的思想制度,这就是保守派不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学校里,势力特别强大的原因 。
◎学校另一个困境是调和老少两代人的冲突 。
在整个社会看来,儿童尚没有成熟,有很多局限性,时时需要成人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帮助,因此成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很高 。
所以,无论社会怎样变迁,成人都以为自己占有优势地位的习惯已经形成,想改变或是创新,必定会遭受很大的损失 。
但儿童不这样认为,他们的习惯、性格还在形成的过程中,他们并不感到有什么损失或危险,于是老幼两代的冲突就常常不可避免 。
【杜威教育思想经典语录】◎学校里用种种不当的方法,阻碍儿童的心理发展,大概来说,有这样三种情况:(一)偏重机械的习惯 。
一件事情,比如抄写和背诵,做来做去,反反复复,使儿童的心理囿于习惯,而不能吸收种种新的思想或方法 。
这将禁锢思想,直到形成机械的习惯 。
(二)偏重表面的标准 。
教学中,教师都偏重于结果,不注意中间所经过的历程 。
比如教数学,只要学生有正确的答案即可,至于这答案是怎么来的,中间经历怎样的波折,一概不问 。
(三)偏重权威 。
英国有位学者说,学校教育之所以不怎么发达,就是因为教出来的学生,不是自由活泼的,都是俯首听命的 。
老师怎样说,他就怎样做,不敢有自己的自由设想和主张 。
教师说的,或是书上写的,儿童一概没有质疑的权利 。
有人在学校里读书,以为世界上的知识,都已经到极点,所有的发明也已经到达极限 。
知识也好,发明也罢,都已经极限,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依照前人的方法、吸收前人的知识,而不必再费心去研究了 。
殊不知,知识是无穷的,而创造发明也在进行之中,哪里有死板的标准或绝对的真理可言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