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崩乐坏这个词产生于什么时代( 二 )


由此看来,此“义”非彼“义” 。我们讲正义之战,主要是依据战争的动机和目的来决定,并不是看战争由什么人来决定和发动 。因此,对于春秋时期战争的正义与否,应该针对具体的战例进行分析,也就不能绝对化的一概而论,春秋时期发生的“韩原之战”就是例外 。
(三)

礼崩乐坏这个词产生于什么时代

文章插图
根据《左传》、《史记》等记载,公元前645年(春秋时期周襄王八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韩原之战” 。交战的双方是定都雍(今陕西凤翔)的新兴诸侯国秦国和定都绛(今山西侯马)的老牌诸侯国晋国;双方统帅是秦国国君秦穆公任好和晋国国君晋惠公夷吾;战争的地点在晋国实际控制的河西地区(指今陕西东部黄河与洛水之间,涵盖涉及韩城、华阴、大茘、蒲城、白水、澄城、合阳等几个县市)的韩原一带 。
礼崩乐坏这个词产生于什么时代

文章插图
关于交战的地点有三种说法:一是今山西芮城县北;二是今山西河津市与万荣县之间;三是在今陕西韩城市西南 。前两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西晋学者杜预在注解《左传》时,对记载韩原之战的一句“涉河,候车败”,解释为这个“涉河”就是指秦军渡过黄河,所以认定交战之地不是河西之地,而在黄河以东;第三种说法主要依据唐代李吉甫编撰的《元和郡县图志》,它是现存最早的古代地理总志,系统完整地阐述了古代政区地理的沿革变迁,对每一县的沿革迁徙都有简介和必要考证,其中明确记载:“韩城县,上 。西南至州二百里 。古韩国及梁国,汉为夏阳县之地 。隨文帝分合阳于此置韩城县,春秋秦晋战于韩原,即此地也”,唐朝末期也曾将韩城县改名为韩原县 。最新的考古资料也证实了这个观点 。
有的学者把韩原之战定为秦晋争霸的第一战,更有甚者,认为这次战争是秦穆公为了教训晋惠公得位毁约、言而无信,为争夺河西之地,而发动的一场报复性战争 。这种观点与史书记载的事实出入较大,有所偏颇 。
当时秦晋两国还处于“春晋之好”的“蜜月期”,尤其是秦国对晋国实施了大规模救灾援助的“泛舟之役”行动,仅隔一年多时间,究竟是什么原因引爆了两国间的“韩原之战”?史书中对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和整个过程,都有着较为详尽的叙述 。
【礼崩乐坏这个词产生于什么时代】(四)
礼崩乐坏这个词产生于什么时代

文章插图
韩原之战是秦穆公为捍卫尊严和荣誉、洗刷屈辱的一战,也是秦国保家卫国、积极防御而不得不打的一战 。
公元前659年,秦德公少子、秦成公的弟弟任好,继位秦国国君,史称秦穆公 。他为了缓解秦国和邻邦晋国之间的对峙局面,维护和平安定,主动求娶了晋国的长公主,也即晋献公的大女儿、晋惠公同父异母的大姐穆姬,开创了“秦晋之好”的佳话 。
“爱屋及乌”,秦穆公对这位小舅子夷吾也是疼爱有加,多次施恩 。一是在晋国晋献公执政时,由于宠妃骊姬祸乱国政,逼死太子申生,迫使夷吾和二哥重耳各自逃亡 。在夷吾逃亡期间,秦穆公多方照顾;二是晋献公死后,国内大乱,夷吾求秦穆公相助,派大军护送回国,帮助登上国君宝;三是在晋惠公继任的第三年(公元前647年),秦穆公又应晋惠公求助,为解晋国的饥荒,倾全国之力,从秦国国都雍,千里之遥,动用数百艘坚固大船,经水路运送数百万斤粮食,到晋国的国都绛,救灾援助,这次行动即为历史上著名的“泛舟之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