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诗词,十分讲究炼字,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所谓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达情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物或事物 。如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荀鹤的“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时”,曹雪芹写红楼梦后曰:“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都是关于语句字词的揣摩和斟酌,这也是古典文学创作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即后人所说的——炼字 。炼字的艺术手法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下面试举几个例子:
一字传情 。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 。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尽:都 。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人数之多,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 。
以动衬静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前一句写诗人所见:朗照的秋月,在松林间分外皎洁,投下了斑驳陆离的光影,境界显得极为宁静 。后一句写诗人所闻:山泉格外清澈明净,它在山石上潺潺流淌,似乎还能听到它叮咚的流水声 。用清泉流淌更能反衬“空山”的清幽 。
化静为动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这个“绿”字作动词,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
以动写静 。如“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月亮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 。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 。“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 。“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花朵上,像给花儿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朵 。花儿在月光的映照下摇摆着娇羞柔美的倩影 。“破”“弄”两字,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使之有了生命力 。
以实显虚,以有形显无形 。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木兰花》)“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 。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 。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身姿 。
以乐衬哀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 。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
一语显旨 。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这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 。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 。这些人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 。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
“炼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黄庭坚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用”字初作:“抱、占、在、带、要”,直到锤炼到“用”字才算定稿定字 。腾元发诗《月波楼》有句:“野色更无山隔断,春光自与水相连”,“自”初为“直”,感觉不妥,又做了炼字,惊为妙句 。杜工部诗《曲江对酒》有句:“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初稿上句做“桃花欲共杨花语”,诗人反复琢磨斟对,终于改“欲共”为“细逐”,改“语”为“落”,如是一改,使此对仗句更工整妥帖,且含意无穷 。看得出诗词需要锤炼改之再改!关于炼字的故事也有好多 。
推荐阅读
- 广州有村社集体物业设“账外账”偷税漏税,“老鼠洞”被巡察组堵上了
- 怎么看手机系统版本,应该如何查看手机的系统
- 乙炔气瓶阀铜含量是多少,乙炔气体不能使用什么管道
- 端阳节是指的是什么节日,端午节被称为什么节日之一
- 太阳是地球的多少倍,太阳是地球的多少倍大小
- 空气炸锅春卷要几分钟,空气炸锅炸春卷需要几分钟多少度
- 可以用手机报名教资吗
- 成人正常体温是多少度
- 美味嫩滑的鸡蛋羹的做法,鸡蛋羹怎么蒸出来又嫩又滑多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