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和方法( 三 )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五鼓
戊夜
3~5点


6.农历
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 。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 。
7.二十四节气
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如下: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8.四时
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


[贵在融通]
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
1.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 。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
解析:“人定”在“黄昏”之后 。(《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2.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
解析:“旦日”有“初一”的意思,但没有“正月初一”的意思 。
3.“十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纪月、纪日 。(√)
4.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在于阳历(公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迟一个月左右,和我国的气象、物候的对应关系不如阴历强 。(×)
解析:阳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早一个月左右 。
5.“晦”,指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
解析:“晦”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