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和方法( 二 )


⑦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日 。本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端午节也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
⑧伏日 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终伏(末伏)的第一天 。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总称“三伏” 。
⑨初七、下九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叫“七夕” 。传说每年此夜,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 。“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日 。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 。汉时,初七、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并序》)
⑩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 。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故以此时为赏月之佳节 。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日 。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
?冬至 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白昼时间一天天长起来,叫作“冬至一阳生” 。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扬州慢》)
?腊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 。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风俗 。
?除夕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晚上,“除日”是“除旧布新”之意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或“除”,所以这一天晚上叫“除夕” 。
4.纪时法
(1)天色纪时法
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 。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太阳偏西) 。具体如下:
夜半(23~1点)、鸡鸣(1~3点)、平旦(3~5点)、
日出(5~7点)、食时(7~9点)、隅中(9~11点)、
日中(11~13点)、日昃(13~15点)、晡时(15~17点)、
日入(17~19点)、黄昏(19~21点)、人定(21~23点) 。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别是鸡鸣和昧旦,这是天将亮的时间 。此后是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 。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木兰诗》)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并序》)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孔雀东南飞并序》)
(2)十二地支纪时法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正 。例如:子时的两个小时叫子初、子正 。
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十三点是午时 。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今来所创置钤辖司前一闸,虽每遇潮上,闭得一两时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闸者,自须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闭闸 。”孔尚任《桃花扇·媚座》:“昼短夜长,差了三个时辰了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半个时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 。”
5.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
夜间时辰
五更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一鼓
甲夜
19~21点
【文化常识: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和方法】人定
二更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三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