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么关系?

我们现在所说的“姓氏”和“名字”,如今含义都很明确,但是在古代“姓”和“氏”,“名”和“字”他们却是有不同含义的 。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秦汉以后,姓氏合为一体 。
“姓”来自母系
姓是由“女”和“生”所组成 。《说文解字》里说“姓,人所生也” 。远古母系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 。
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好、嫪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
“氏”来自父系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 。
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比如古代传说中的轩辕氏、神农氏、伏羲氏、越人氏等等,正透露出“氏”的来源 。女子不论出嫁与否,皆有同定的姓 。但女子出嫁前与父同氏,出嫁后属夫氏,所以可以夫氏为称,但亦可以仍以父氏为称 。
在古代,只有贵族才有“氏”,并且贵族称氏不称姓 。例如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 。所以在秦国时,称呼秦始皇应该称其为“赵政”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 。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对于所有同姓成员来说,其所属姓是同定的 。氏名来源则多样,如以邑为氏,以谥为氏,以官为氏等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 。
秦汉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
“名”成年前的称呼,“字”成年后的称呼
“名”又叫“ 本名”,是古代婴儿出生后由父亲所取;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 。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而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字 。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字主要用于他称 。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 。因此,以字相称,表示尊敬 。
名与字是有关系、关联的 。有的是意义上的联系,有的是意义上的相辅,有的是意义上的相反 。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字义相近;周瑜,字公瑾,“瑜”和“瑾”均为美玉,义相近 。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 。如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字义相反,熹是天亮,晦是天将黑 。




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么关系?

文章插图
【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么关系?】唐朝伏羲女娲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