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窑炉?秦汉砖瓦窑炉的类型与结构特点( 四 )


依据现代陶瓷工艺学理论,从图五反映的情况来看,秦汉时期,砖瓦窑工显然已经认识到单烟道半倒焰窑不同功能单位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其对砖瓦制品烧成的影响 。在窑炉构筑时,窑工就已考虑到砖瓦烧造对能量的需求,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依据窑床面积的变化,或说是窑炉产量的多少,对火膛和烟道面积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可以为制品烧成提供充足的能量 。不过,火膛与烟道变化的幅度并不一致,总体而言是烟道增大的幅度小于火膛,故窑床面积与烟道/火膛比值间呈负相关性 。
笔者曾对周代砖瓦窑炉的工艺技术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周代半倒焰窑(主要为单烟道窑炉,多烟道窑炉仅占很小比重)在构筑技术上也已形成一定的技术规范,不过整体而言,与秦汉时期相比,周代的技术规范性稍差,特别是在火膛与烟道面积间未见明显相关性[12] 。
在样本分布态势与形制间的关联上,如图五所示,不同形制的单烟道窑炉,在各幅图中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特异性,即未发现某种形制的样本分布于特定区域的现象 。这一现象反映出该时期单烟道半倒焰窑在构筑技术上已形成较为统一的规范 。
图六是按出土地区划分的秦汉单烟道窑炉各部位关系散点图 。由于不同地区的样本在几幅图中分布态势基本一致,此处仅列出整体而言相关性更为明显的2幅图,另外2幅未列出(下文多烟道、汇合烟道和烟室窑炉亦如此处理) 。如图所示,出土于不同地区的窑炉,在图中均呈交叉分布态势,未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性 。考虑到几幅图中所示的出土区域均是以当代行政区划进行划分的,与古代尤其是较早时期的行政区划不同,而且工艺技术的交流未必是按照行政区划来进行 。因此,笔者又对样本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观察 。在新一轮观察中,打破现代行政区划的界限,着重考虑地理条件如江河、山脉等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观察各地单烟道窑炉在技术上的关联,但亦未发现不同地区窑炉之间存在有明显差异 。这一现象表明,秦汉时期,各地在单烟道系统砖瓦窑的构筑技术方面存在广泛交流,不同地区已形成大体一致的构筑技术规范 。而对周代单烟道窑炉的分析则发现,周代单烟道窑炉的分布特点与所属地区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即不同地区的样本分布于特定区域,表明周代在砖瓦窑炉技术上的交流尚不广泛,不同地区的此种窑炉在构筑技术上大都具有一定的特异性[13] 。由此看来,较之周代而言,秦汉时期不仅在窑炉类型与结构上有了明显变化,各地间技术交流的程度显然也更加广泛深入 。
2.多烟道窑炉
图七为按形制划分的秦汉多烟道窑炉各部位关系散点图 。整体来看,如图七∶1所示,多数样本在火膛与窑床面积上表现出较明显的正相关性 。图七∶2、3表明,多数样本的火膛与烟道面积、烟道与窑床面积也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 。在这几个方面,多烟道和单烟道窑炉的情况一致 。而如图七∶4所示,在窑床面积与烟道/火膛比值关系上,多烟道窑炉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这与单烟道窑炉有所区别 。
在样本分布态势与形制的关联方面,如图七所示,大多数不同形制的多烟道窑炉,在图中呈现出交叉分布态势,并未表现出特异性 。个别形制如Db型即窑室平面呈卵圆形、后部设有两股烟道的窑炉,在图中分布较为集中,在图七∶1、3中处于上部区域,在图七∶2、4中则处于偏下的位置,体现出一定特异性 。该Db型窑,其窑后设有2股烟道,与其他多烟道窑炉大都设有3股烟道不同 。此外,另一种形制,即窑室平面呈杵型、窑后设有两股烟道的Ga型Ⅰ式窑,在图中的分布也比较集中,且与Db型窑非常接近;此外Ga型Ⅰ式窑在各结构间的相关性上也不同于其他大多数样本,如在图七∶1、3中,Ga型Ⅰ式窑均呈现出较强的负相关性,这与其他大部分形制样本间的正相关性相反 。考虑到Db型和Ga型Ⅰ式窑均仅发现于辽宁绥中县姜女石遗址[14],不见于其他地区,因此,尽管这两种形制窑炉的样本量相对较小,但其在图中的分布特点,除是窑炉结构的反映外,与地域特点应该也有一定关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