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书 最早的医书是什么

大一新生初学中医读书推荐

初入中医校门 , 意味着学医之路的开始 , 然而进门容易 , 入门却难 , 想要有所成就 , 所亟需付出的唯有读书一法 。读书已然不易 , 于汗牛充栋之古书及良莠不齐之今书中谨慎择选 , 就更为不易 。我读书时 , 无人教诲 , 十年通读历代 , 至今似有所得 , 唯望借苦劳引玉 , 慎勿以颟顸见弃 。

且先引林佩琴之语如下:

不先窥《内经》奥旨 , 则皆无本之学也 。遂古圣人 , 尽己性 , 尽人性 , 参赞元化 , 仁寿斯民 , 其心法备载《灵》、《素》各八十一篇 。自越人祖述心法 , 垂为《难经》 , 嗣后长沙论《伤寒》 , 分究六经 。河间治温热 , 专主三焦 。东垣倡益气补中 。丹溪创滋阴降火 , 济偏补缺 。要皆上阐经训 , 下启法门 , 卓然自成大家 。由有明迄今 , 诸名家亦无不根柢圣经 , 发挥心得 , 以着于篇 。学人研经 , 旁及诸家 , 泛览沉酣 , 深造自得 , 久之源流条贯 , 自然胸有主裁 。第学不博无以通其变 , 思不精无以烛其微;惟博也故腕妙于应 , 而生面别开;惟精也故悟彻于元 , 而重关直辟 。平时灼有定见 , 临证不设成心 , 诊毕矣审用何法 , 法合矣选用何方 , 权衡乎禀之浓薄 , 病之浅深 , 治之标本 , 药之浮沉 , 及一切正治从治 , 上取下取 , 或上病取下 , 下病取上 , 或从阴引阳 , 从阳引阴 , 必先岁气 , 无伐天和 。乃知执一者拘 , 多歧者泛 , 师心者愎 , 随俗者庸 。至于体贴病情 , 曲折都尽 , 刀圭所授 , 立起沉苛 , 善矣!若犹未也 , 一法未合 , 虽古法宜裁;一方未纯 , 虽古方宜裁;必吻合而后已 。此其难 , 殆又在识证辨证后乎 。乃观近日悬壶家 , 大率学殖荒芜 , 心思肤浅 , 甚则治温疫以伤寒法 , 治血枯以通瘀法 , 与夫喜行温补 , 罔顾留邪 , 动辄攻消 , 不知扶正 , 轻者重 , 重者死矣 。——《类证治裁-序》

高中补遗建议

古文类:《古文观止》、《古代汉语》、《孟子》

古人所谓秀才学医 , 笼中捉鸡 , 大概是讲学习中医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小学的相关知识 。建议无需读过于艰深晦涩的古文 , 如《周易》《庄子》之类 , 中医专著中难读之书不少 , 徒将精力置于诸子 , 是无谓的 。我在学医之前 , 颇研究过几本 , 然而于学医用处不大 , 不过中医确实是格物致知的功夫 , 妄想如禅宗般顿悟 , 则绝无可能 。

大一读书建议

这一步的关键在于 , 不读让自己先入为主的书 , 因此过分自信如黄元御、张景岳等;错话过多如陈修园、陆懋修等均不宜读 。专业性强的也不宜早读 , 如《理虚元鉴》《寓意草》《辨证录》等 。过于艰深晦涩的不宜先读 , 如《素问》《灵枢》之类 。即便《伤寒》、《金匮》也不宜早读 , 经典善则善矣 , 然而历时久远 , 历代精妙治法阙如 , 不利于整体治法的建立 。况且先读仲景 , 容易迸发出迷之自信 , 所以谨慎先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