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君字的网名昵称 君君是什么意思( 三 )

  • 近代唐文治曰:《易传》言:“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 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 有君臣然后有上下 , 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此天地之常经 , 人道之根本也 。由此者 , 家盛而国兴;不由此者 , 家衰而国亡 。

    • 近代李炳南曰:陈氏灭齐 , 在景公时已见其兆 , 所以孔子示以根本之图 。后世治国平天下的人果能力行孔子的人伦之教 , 自然绝其祸乱之源 。
    • 现代徐英曰:《春秋》以正名分为要务 , 夫子之所以告景公者 , 即庄生所谓“道名分”也 。
    此章解释最大的问题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四组词中 , 第二个词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何谓君道、臣道、父道、子道 , 各种解释均不按《论语》的体系化解读方法 , 未依据《论语》文本来解释 , 而是将非《论语》仁学阐释的君道、臣道、父道、子道放入其中 , 尤其将后来大一统社会的等级僵化秩序放于其中 , 使得本章的解释失其原义 , 也与仁学之义相差其远 , 其实 , 若是按照体系化的解读方法 , 从《论语》中找出君、臣、父、子到底是什么形象 , 何为其位?此章之义自明 。
    首先 , 何为君?本章12.11是在上述为政之明之下 , 因此 , 12.7的民信章、12.9的民足两章自然讲的是为政之道 , 而此处的君道 , 即为主政之道 , 承袭上述两章 , 即能够实现民足、民服、民信、民敬、民善者 , 实现仁学的为政之道 , 能够使诸侯立于万乘之国的激烈竞争之时者 , 方为明君 。“上好礼 , 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 , 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 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 ,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 焉用稼?”而且 , 此处与《为政篇》所阐明的仁学政治改革相比照 , 此处的为君之道是能够实现从以贵族为中心的统治向以庶民为中心的政治治理的转变者 , 即为明君 , 取信于民 , 还利于民 , 知心力 , 惜民力 , 使民以时者 , 实为春秋时期的明君之道 。正如《大学》曰:为人君 , 止于百思特网仁;为人臣 , 止于敬;为人子 , 止于孝;为人父 , 止于慈 。《孟子》曰:欲为君 , 尽君道;欲为臣 , 尽臣道 。二者 , 皆法尧舜而已矣 。此二者 , 皆指出 , 君道需在仁中找 。
    其次 , 何为臣?臣道在《论语》中也详细地展开 。第一 , 臣道为忠 。定公问:“君使臣 , 臣事君 , 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 , 臣事君以忠 。”本篇后续章节也指出此义 , 如子张问政章 , 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 , 行之以忠 。”本章的臣道指出其道为忠 , 但须以君使臣以礼作为条件 , 即臣道的忠是与仁相一致的 , 而非异于仁的愚忠 , 即舍弃自我发展的忠诚 。百思特网第二 , 臣道也视与仁结合的程度 , 分为大臣与具臣 ,  , 所谓大臣者 , 以道事君 , 不可则止 。所谓具臣者 , 弑父与君 , 亦不从也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 , 曾由与求之问 。所谓大臣者 , 以道事君 , 不可则止 。今由与求也 , 可谓具臣矣 。”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 , 亦不从也 。”由是观之 , 臣道也是仁道 。

    推荐阅读